世界医疗网(上海)叶子报道 全球每4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就有1位来自中国。《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的最新数据,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人们心中的警钟。阿尔茨海默病,这个曾被误认为是“老糊涂”的自然现象,如今已悄然成为我国老人致残致死的头号元凶之一,其杀伤力远超心脑血管疾病。韩璎教授忧心忡忡地表示,当2.8亿老人深陷老龄化浪潮,我们正陷入一场刻不容缓的全民记忆保卫战。
传统治疗:困境重重,举步维艰
传统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面临着诸多难以跨越的障碍。现有药物的治疗效果犹如杯水车薪,最多只能延缓症状半年到一年,却无法阻止大脑的持续损伤,就像给漏水的船打补丁,始终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照顾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更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一个患者平均需要3个家人轮流照顾,家庭年花费超过10万元,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沉重负担,更是对家庭成员精力和情感的巨大考验。
而最令人痛心的是,70%的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干预期。这就像火灾发生后才想起安装消防设备,为时已晚。韩璎教授指出,病根藏在海马体和内嗅皮层,它们深埋于大脑底部,如同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宝藏,普通药物难以抵达,开颅手术风险又太大,我们急需一把精准的“记忆钥匙”来打开这扇紧闭的大门。
新科技:破局之刃,闪耀希望
经颅时域干涉脑刺激(TI/tTIS/TIBS)技术的出现,宛如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为攻克阿尔茨海默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原理生动而巧妙,就像两个水龙头在泳池两侧同时放水,单独的水流轻柔无力,但当它们在池底某处交汇时,就会产生能让人明显感觉到的水波拍打。
具体操作时,只需在头皮对应位置贴上四片电极,如同给头部做了一次简单的心电图检查,无痛且便捷。然后同时释放两股高频微弱电流,它们就像两个轻盈的舞者,轻松穿过表层脑组织,在深部目标区(如海马体)交汇。此时,由于干涉效应会产生低频包络场,就像给记忆神经活动按下了精准的调节按钮。
这项技术具有四大突破性优势:
•完全无创:做完治疗后患者即可离开,无需住院观察。
•精准锁定目标:能量聚焦在脑深部,几乎不会影响表层脑组织。
•安全舒适:电流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参与研究的人最多只感觉头皮轻微发痒。
•可遥控调节:通过调整电流,能像遥控器一样灵活移动刺激焦点,精准选择海马的不同亚区进行刺激。
研究验证:成效显著,互为印证
两项顶级研究为这项新技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研究一:
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上,研究人员让健康年轻人接受tTIS刺激(不同参数)于左侧海马体,同时进行“面孔-名字关联”记忆任务。通过计算建模、尸体测量和fMRI验证,证实了所用tTIS方案能精准聚焦刺激海马体。初步行为效应显示,在特定刺激参数下(如TI 1:3),面孔-名字关联记忆的准确率显著提升了12%,且效果可持续。
研究二:
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研究对象为健康年轻人,他们在虚拟现实中执行空间导航任务。研究人员应用tTIS(theta爆发模式:iTBS/cTBS)或对照刺激于右侧HC-EC区域。突破性发现显示,iTBS模式明显缩短了“看到提示到开始移动”的时间,比cTBS快(P<0.001),比对照快(P=0.04),但导航的路径长度和准确性未受影响。同时,还首次发现无创深部刺激能直接调节人类内嗅皮层的空间编码信号。
韩璎教授激动地评价道:“这两项研究互相印证,意义重大!它们不仅证明了TI能安全无创地‘够到’并‘调节’记忆核心区,更直接让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效果,无论是记人名还是找路决策,都为对抗记忆衰退打开了全新的大门!”
患者家属:希望曙光,未来可期
虽然目前这项技术仍处于前沿研究阶段,主要在健康年轻人中进行了验证,要转化为对阿尔茨海默病人的有效疗法,还需要更多长期的临床试验。但希望的曙光已经悄然亮起。
未来,它有望成为早期干预的新武器,用于临床前期AD患者及高风险人群(如自觉记忆下降者),通过无创方式维持甚至增强记忆脑区功能,延缓病情恶化。它还能针对性地刺激相关脑区,改善“记不住事”“容易迷路”等最困扰患者和家属的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其无创特性意味着副作用小、操作简单,技术成熟后,有望开发出家用手持设备,就像随身携带的健康小卫士,方便患者长期使用。此外,它还可能与认知训练、药物及健康生活方式协同作用,形成综合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