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真要给我家浩浩动刀吗?他才6岁啊!”林女士声音尖锐破碎,满是惊恐无助。她双手紧箍着睡熟的浩浩,孩子蜷缩如受伤小兽,沉睡中发出沉重呼噜声,似破旧风箱喘息,一下下敲在她心上。她眼圈通红,焦虑心疼交织,每秒都如刀割。
上午,阳光透过耳鼻喉科门诊陈旧的窗,无力洒下斑驳,没能驱散室内凝重。林女士抱着浩浩,脚步急促慌乱,孩子小脑袋靠在她肩头,发丝凌乱,小脸因呼吸不畅泛着不正常的红晕。
两小时前,急促电话铃声如警报,打破林女士平静生活。幼儿园老师慌乱的声音传来:“浩浩午睡呼吸暂停十几秒,脸憋得像紫葡萄!”她瞬间如坠噩梦,大脑空白,只剩“浩浩有危险”在回荡。顾不上换衣服,抓起钥匙就冲,一路心提嗓子眼,与死神赛跑。
赶到医院,她抱着孩子狂奔,高跟鞋“嗒嗒”作响。做完X片,医生严肃道:“孩子腺样体病理性肥大,堵住四分之三气道,情况危急。”
“腺样体?”林女士茫然,这三个字如冰冷子弹击中她。她要在几分钟内决定“切还是不切”,这选择如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她看着孩子,泪水打转,嘴唇颤抖。
许多家长都如她这般,在孩子健康危机前,每个决定都关乎未来,每次选择都似走悬崖。那把手术刀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她陷入恐惧纠结,母爱与担忧激烈交锋。
(图片创作/AI)
腺样体是谁?藏在鼻子后面的小“橘子瓣”
把手指放在鼻尖往后滑,快到嗓子的地方,有一块像剥了半个皮的橘子瓣一样的软肉,就是腺样体。它和扁桃体一样,是淋巴系统派出的“边防哨兵”,负责挡住从口鼻进来的细菌病毒。孩子6~7岁时哨兵最“强壮”,10岁以后就会慢慢“退伍”——这是正常的“生理性肥大”,不用紧张。
但如果感冒、鼻炎、过敏反复来捣乱,腺样体就会“过劳肥”,再也缩不回去,这就叫“病理性肥大”。它一旦刷存在感,麻烦就来了。
它“作妖”的5个信号,家长要对号入座
1.睡觉鼾声震天,甚至突然安静几秒(呼吸暂停)。
2.一天到晚张着嘴,说话鼻音重,听力好像也下降。
3.上唇变厚、门牙外突、下巴后缩——“越长越丑”。
4.个子比同龄人矮,总被说“不长个”。
5.白天注意力差,老师反映“上课老走神”。
出现两条以上,就要去医院拍一张“鼻咽侧位片”或做个内镜,让医生看看它到底胖成什么样。
先别急着“一刀切”,阶梯治疗有讲究
1.观察+护理
如果片子显示只是轻度堵塞,孩子症状也不重,可以先回家“七分养”:
•保持室内湿度50%左右,远离二手烟;
•睡前2小时不喝牛奶、不吃甜食,减少鼻涕倒流;
•过敏季节提前用海盐水洗鼻,必要时遵医嘱喷鼻用激素;
•感冒一次彻底治好,不给腺样体“二次刺激”。
中医还会加些小儿推拿、健脾贴,相当于给“边防哨兵”减减肥、加加油。
2.药物保守治疗
3~5岁的孩子腺样体还承担部分免疫功能,医生通常先用药:鼻喷激素、抗过敏口服药、控制鼻炎的中成药。坚持1~3个月复诊,很多孩子的腺样体会“瘦身”成功。
3.手术——最后的底牌
当出现以下情况,医生才会建议手术:
•夜间血氧饱和度<90%,或每小时呼吸暂停>10次;
•一年内中耳炎、鼻窦炎因腺样体反复犯3次以上;
•面容、身高、智力已受影响,且药物3个月无效。
现代腺样体切除是微创,出血少、恢复快,但毕竟是全麻手术,需要家长权衡利弊。林女士在听完医生“能保就保,该切就切”的解释后,决定先接受系统药物+中医外治三个月,再复查拍片。
本文作者/顾一倩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