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创作/即梦AI)
年近古稀的刘老伯,十多年前便与老花镜“形影不离”,读书看报全靠它来助力。然而最近,一个奇妙的变化悄然降临——他发现自己的视力仿佛“逆生长”,摘掉老花镜后,书本上的字迹竟愈发清晰。满心欢喜的刘老伯,以为是保健品让身体重焕“年轻态”,赶忙向医生分享这份喜悦并询问究竟。
医生听闻,神色瞬间凝重起来,郑重提醒刘老伯:老花眼突然好转,绝非什么“返老还童”的好事,反而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经过裂隙灯显微镜的细致检查,医生发现刘老伯两眼的晶状体周边出现了点状混浊,最终诊断他为早期老年性白内障。
多年的老花眼突然好转,极有可能是老年性白内障的早期“蛛丝马迹”,大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老年白内障:莫让“过熟”酿大祸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通常是双眼“同步受灾”。在疾病初期,视力或许并未受到明显影响,患者往往不易察觉。但随着病情的逐步发展,晶状体混浊如同蔓延的“阴霾”,向中央视轴部不断侵袭。此时,患者的眼前会出现固定的暗点,或者出现单眼复视的奇怪现象,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不清。到了病情晚期,即便戴上眼镜,视力也难以得到提升。严重的情况下,患者行动变得困难重重,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可能陷入完全失明的绝境。
许多老年人在得知自己患上白内障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药物来“控制病情”。然而,医生表示,目前手术才是治愈白内障的唯一“利器”。但不少老年人对手术充满了顾虑,他们担心手术不成功,白白承受一刀之苦;要是本身还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又会忧心忡忡,害怕这些疾病影响手术效果;还有些老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担心无法承受眼科手术带来的身体负担。对此,医生安慰道,对于患者的这些实际问题和担忧,医生都会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患者不必过度焦虑。
白内障手术:别再苦等“成熟时”
“白内障手术必须要等到完全成熟才能做吗?”这是许多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心中的疑惑。医生解释说,在过去,由于仪器设备和手术技术的限制,老年性白内障确实需要等到完全成熟才能进行手术。然而,到了90年代中后期,超声乳化手术如同一场“及时雨”般出现,人工晶体也不断完善,这无疑给白内障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福音。
超声乳化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它具有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的显著优势,术后患者无需特殊的护理和照顾。这种手术是通过超声能量将晶状体核乳化,但需要注意的是,晶状体核越硬,所需要的超声能量就越大。而过大的超声能量容易对眼球组织,尤其是角膜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因此,一般当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感觉到工作和生活受到明显影响时,就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有必要进行手术,千万不要因为等待白内障成熟或者害怕手术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还有些患者认为,白内障熟了不做手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看不见东西嘛。医生严肃地指出,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白内障发展到过熟期,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青光眼、葡萄膜炎等,这些并发症最终可能会导致失明和眼球萎缩,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医生会反复提醒患者,当白内障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免留下无穷的后患。
(图片创作/即梦AI)
白内障术前:准备充分保平安
白内障手术是眼科中一项比较精细的手术,为了保证手术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术前医患双方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术前检查一般分为眼部检查和全身检查。眼部检查的内容较为丰富,一般包括视力、视功能、眼压、眼部扩瞳检查、泪道冲洗、角膜曲率、A超和B超等项目。其中,角膜曲率和A超检查是为了精确计算手术中要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确保手术的精准性。如果患者伴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则需要在相关科室医生的指导下,将血压、血糖、心脑血管指标等调整到适宜手术的状态。
患者自身也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心理方面,要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饮食上,术前不要吃得过饱,以免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不适;要尽量戒烟戒酒,因为烟酒可能会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保证充分的休息,让身体处于最佳状态;预防感冒、咳嗽以及便秘等情况的发生,因为这些小问题可能会在手术过程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常规预防性点抗菌素眼药水,预防眼部感染。
白内障手术是一项复明手术,也是一项技术成熟的手术。但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因此,患者和家属要充分了解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异常情况,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共同为患者的光明未来努力。
本文作者/叶新程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刘丹红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