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卧床及轮椅患者的肌少症运动治疗指南

2025-08-25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对行动受限的老年患者,运动绝非奢侈品,而是维持生命尊严的必需品。从被动关节活动到主动坐姿训练,每一阶段的干预都在重建肌肉与生活的联结。

  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顾海鹰报道  清晨查房时,72岁的王伯紧紧抓住我的手腕,枯瘦的手指微微发颤:“医生,我还能自己走路吗?”三个月前他因脑梗卧床休养,如今肌肉流失严重,昨天下床尝试站立时膝盖一软直接摔倒,导致股骨颈骨折——这并非个例。在我接诊的老年卧床患者中,近40%因制动引发肌少症,陷入“越躺越弱、越弱越摔”的恶性循环。

  王伯的困境折射出临床的核心矛盾:疾病需要静养,但静止却在蚕食生命根基。健康成人卧床10天即可流失1公斤肌肉,而老年人肌肉再生能力较青年人弱;更严峻的是,因卒中、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被迫卧床的患者,关节挛缩速度比普通老人更快。

  当轮椅成为“第二张病床”,当骨骼在翻身时发出细碎哀鸣,我们亟需打破一个认知误区:卧床≠绝对静止。正如三个月后扶着助行器重新站立的王伯所证实的——在安全框架内的科学运动,恰恰是打破衰弱魔咒的密钥。

  运动治疗的核心原则

  1.预防挛缩与关节僵硬

  长期制动易致关节活动范围缩小,需维持基础活动能力。

  2.激活残存肌力

  通过抗阻训练刺激肌肉合成代谢,延缓萎缩。

  3.重建生活自理信心

  从简单动作开始,逐步恢复独立性。

  分阶段运动训练方案

  1.完全卧床期:被动训练维持关节活力

  对于意识模糊或肌力极弱者,需由照护者辅助进行:

  ①关节被动活动

  •每日2次,针对肩、肘、腕、髋、膝、踝等大关节。

  •缓慢屈伸旋转(如模拟蹬车动作),每个方向重复10次,避免暴力牵拉。

  ②肌肉轻刺激:按摩四肢肌肉(如揉捏大腿前侧股四头肌),辅以热敷促进循环。

  2.意识清醒但无法站立期:辅助主动训练

  当患者可在床边坐稳时,重点增强躯干与上肢力量:

  ①坐位抗阻训练

  •使用弹力带套脚,双手后拉(模拟划船),每组10次,每日3组。

  •拧毛巾、双手推墙,增强腕部和胸背肌群。

  ②床边平衡训练

  •扶稳床沿,练习从坐姿缓慢站起,维持5秒后坐下,重复5~10次。

  •若起身困难,照护者可用手托腋下辅助,避免摔倒。

  3.轮椅依赖期:坐姿功能训练

  利用轮椅作为支撑平台,提升生活功能:

  ①动态坐姿训练

  •坐直后交替抬膝(模拟踏步),或伸直腿部维持5秒,强化股四头肌。

  •双手握哑铃(或水瓶)前平举,预防“圆肩”姿势。

  ②趣味性任务训练

  •在轮椅桌面上叠杯子、玩毛巾拔河游戏,增强上肢协调性。

  •抛接软球,锻炼躯干旋转和视觉追踪能力。

  4.向站立过渡期:器械辅助训练

  对部分恢复潜力的患者,可借助器械重建站立功能:

  ①器械支持训练

  •使用助行器或平行杠练习重心转移(如左右脚交替踏台阶)。

  •水中步行(浅水区):借助浮力减轻负重,改善步态模式。

  安全性与科学性的关键要点

  1.运动环境配置

  空间需宽敞防滑,备轮椅、助行器、血压计及急救设备。

  2.强度监测方法

  采用Borg自觉疲劳量表(RPE),控制在5–6分(中等强度)。

  运动中收缩压≥180 mmHg或血氧饱和度<85%时立即停止。

  3.禁忌证识别

  急性感染、未控制的心衰、严重骨质疏松者需暂缓训练。

  重新定义“卧床”的康复价值

  对行动受限的老年患者,运动绝非奢侈品,而是维持生命尊严的必需品。从被动关节活动到主动坐姿训练,每一阶段的干预都在重建肌肉与生活的联结。正如《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所强调:“存钱不如存肌肉”——对卧床者而言,每一次科学的运动,都是在为生命的自主权充值。

  专家介绍:

  朱云霞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从事老年医学临床工作十余年,擅长老年糖尿病及并发症、营养不良、肌少症、衰弱的综合诊治及老年各类慢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多项课题。发表SCI论文近20篇。主编科普专著1本。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

  衰弱肌少症门诊:周五上午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