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顾海鹰报道 上了年纪,身体就像用久的机器,难免出点小毛病。其中,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和肌少症(肌肉减少症)是困扰很多老年人的两大健康问题。您知道吗?如果一位老人同时有这两种病,它们可不是“各过各的”,而是会互相“帮忙”,越帮越忙,形成一个危险的恶性循环,让老人的身体越来越差,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甚至更危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对“危险搭档”。
什么是肌少症?肌肉怎么就“少”了?
简单说,肌少症就是随着年龄增长,身上的肌肉不知不觉地变少、变没劲了。这不是普通的“老来瘦”,而是一种肌肉的疾病。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人里,每10个人就有1到3个人可能有肌少症。肌肉少了、没劲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走路费劲、容易摔跤,日常活动变得困难。更麻烦的是,它和一些慢性病关系密切,特别是心脏病。研究发现,对于有心衰的老人,如果有肌少症,身体状况会更差,死亡风险更高。
心衰遇上肌少症:危险的“恶性循环”
心衰是什么?就是心脏这个“发动机”没力气了,泵血跟不上身体的需要,老人会感觉喘不上气、没劲儿、腿脚肿。70岁以上的老人得心衰的不少,而且情况往往比较严重。
1.“结伴”出现很常见:研究发现,有心衰的老人里,同时有肌少症的比例非常高,差不多每5个人里就有1个!尤其是那种心脏收缩功能尚可的心衰(医生叫HFpEF),比例更高。
2.互相“拖后腿”,越变越糟(恶性循环):
①心衰“偷”肌肉:
•心衰会让身体里一直有“小火苗”(慢性炎症),这“小火苗”会悄悄“烧掉”肌肉;
•心衰还会影响身体利用营养(比如蛋白质),让肌肉“吃不饱”,长得少、掉得多;
•心衰还可能改变肚子里的“好细菌”(肠道菌群),这也和肌肉流失有关;
•心脏跳得不那么灵活了(心率变异性降低),也可能影响肌肉
②肌肉“累”心脏:
肌肉少了、没劲了,老人活动能力更差,稍微动动就累得慌(运动耐力下降)。这反过来会让心衰的症状(比如气喘、乏力)更明显,恢复起来更困难,最终导致更差的结果(生活质量更低、住院更多、风险更大)。
总结一句话:心衰让肌肉流失变快,肌肉流失又让心衰更严重,两者“手拉手”把老人推向更差的健康状况。
如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我们能做些什么?
好消息是,这个危险的循环是可以干预的!医生们推荐的方法主要有:
1.科学锻炼是“良药”–特别是力量训练:
•重点推荐:抗阻训练(力量训练)。就是在安全指导下,做一些比如举小哑铃、弹力带练习、或者利用自身体重(如坐站练习)来锻炼肌肉力量。
•好处多多:尤其对于心脏收缩功能尚可的心衰(HFpEF)合并肌少症的老人,科学的力量训练能有效增加肌肉、改善力气和活动能力,是打破循环的关键一环!
2.吃好喝好养肌肉–营养要跟上:
•蛋白质是肌肉的“砖瓦”:一定要保证足量的优质蛋白质摄入(如蛋、奶、瘦肉、鱼、豆制品)。问问医生或营养师,您每天需要吃多少合适。
•关注肠道健康:有些特定的营养素(如膳食纤维)可能通过调节肚子里的“好细菌”,间接帮助肌肉健康。
3.药物使用要留心:
有些治疗心衰的新药(如达格列净这类“列净”类药),研究显示对老年心衰患者整体有益。但需注意,常用的降脂药“他汀”,长期使用可能与增加肌少症风险有点关系,老人用这类药要定期找医生评估,看是否需要调整。
4.睡好觉也重要–关注呼吸:
如果心衰老人同时有睡觉打呼噜、憋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使用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可能对改善心脏和整体状态都有帮助。
早认识,早行动!
心衰和肌少症在老人身上“结伴而行”,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大家重视的健康问题。认识到它们之间“互相伤害”的关系非常重要!
•早期发现是关键:如果家里有心衰的老人,要留意他/她是否出现走路越来越慢、没力气、容易摔倒、体重不明原因下降(尤其肌肉部位变瘦)等情况,及时告诉医生,筛查是否有肌少症。
•综合干预是出路: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的力量锻炼+充足的营养(尤其蛋白质)是核心武器,必要时配合药物和呼吸治疗。
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能帮助心衰老人改善生活质量,走得更稳、活得更精神!未来的研究也会继续寻找更好的办法,帮助老年人应对这些健康挑战。
专家介绍:
赵喆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从事老年病科工作近20年,对老年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同时获得国家执业药师资格及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文章10余篇,参与国家级及市级课题。
主要研究领域:老年代谢性疾病,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对老年共病诊治也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治经验。
文章来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公众号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