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顾海鹰报道 75 岁的吴女士两个月前晨起时,发现右足右踝出现红肿,且症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行走。她先在社区医院就诊,被初步诊断为足部软组织感染,接受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一周后,症状稍有缓解,但疼痛依旧明显,甚至无法走出小区。
由于11 年前曾因左足骨折在另一家医院接受内固定手术,吴女士便向该院求助,先后两次就诊。摄片检查显示其左足存在拇外翻畸形,接诊医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因对再次手术心存恐惧,吴女士经人介绍来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肌骨疼痛与骨科术后康复” 专题门诊。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其右踝明显肿胀,右外踝有显著压痛,活动轻度受限,皮温略高。进一步为其安排右踝关节磁共振平扫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沉、C 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检查。
检查结果排除了活动性细菌感染,结合磁共振结果,医生诊断为“右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给予局部微波治疗、热疗,同时配合外用和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及康复教育等综合康复治疗。经过两周的治疗,吴女士的右踝关节肿胀完全消退,疼痛明显改善,已能恢复正常行走,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治疗效果。
(图片创作/即梦AI)
踝关节也会遭遇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并非只钟情于膝关节或髋关节,踝关节同样可能受到它的侵袭。虽然相较于这些承重大关节,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稍低,但一旦发生,其所带来的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很多人会像案例中的吴女士一样,误以为脚踝肿痛必然是感染或急性扭伤。然而,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核心发病机制,与长期使用、肥胖,尤其是踝关节创伤史(如骨折或严重扭伤)密切相关。当关节软骨如同车胎般在经年累月的使用中磨损变薄,下方的骨骼便会暴露出来,形成“骨碰骨” 的摩擦,进而引发疼痛、骨质增生、关节腔变窄以及周围软组织炎症等典型症状。
诊断踝关节骨性关节炎,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尤其要关注过往的损伤情况)、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来明确,同时还要与感染或其他类型的关节炎进行鉴别。因此,认识到踝关节也可能发生骨性关节炎,对于疾病的早期识别和规范诊治至关重要。
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因与类型
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并非偶然,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因和类型:
1. 原发性踝骨性关节炎:就像机器部件会自然老化磨损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覆盖在踝关节骨骼表面的关节软骨会逐渐失去水分、弹性和强度。这种漫长而普遍的自然退变过程,是原发性踝骨性关节炎的基础病因。
2. 创伤后踝骨性关节炎:这是踝骨性关节炎中最主要的类型,占比达75-80%。它的发生往往与关节曾遭受的严重损伤相关。一方面,踝关节骨折后,若骨折累及关节面(尤其是胫骨远端关节面或距骨顶),即便通过手术实现了良好的复位固定,关节面的平整性和精确的生物力学(力线)也可能遭受永久性破坏。
吴女士既往的左足骨折及手术,可能导致右侧肢体负重增加和步态异常,这成为她右踝关节发病的潜在诱因。另一方面,严重的踝关节扭伤或韧带撕裂伤,尤其是在反复发生或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会造成踝关节不稳定,使得踝关节异常活动增多,软骨在异常应力和摩擦的作用下,磨损速度会显著加快。
3. 其他病因或危险因素:如超重人群全身额外负荷都压在相对纤细的踝关节上,加剧关节软骨的退变。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关节结构异常与畸形,如严重的扁平足、高弓足或踇外翻畸形(正如吴女士报告中提及的)等,会改变足踝部正常的力线分布,使局部关节面承受异常增高的压力。 反复的关节超负荷使用或劳损,如特定职业或运动(如芭蕾舞、长跑等),也会增加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保守治疗
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保守治疗需要从休息、保暖、运动、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 休息与活动限制减少关节负重: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进行剧烈运动,以减轻关节压力;可使用拐杖、碳纤维鞋垫、摇椅底鞋等保护受累关节,防止进一步损伤;超重者建议减重,从而降低踝关节的负担。避免过度劳累:暂停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跳跃),选择低冲击性活动(如散步、游泳);每日活动量需循序渐进,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
2. 关节保暖与防护保持关节温暖:寒冷会刺激关节,加速软骨退变,还可能诱发肌肉痉挛;可穿戴护踝等保暖装备,避免关节暴露在冷空气中;夏季要避免冷空调直吹关节,冬季则需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避免关节受凉:洗澡后要及时擦干关节,防止湿气侵入;睡前可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关节,缓解僵硬感。
3. 运动与康复运动原则:暂停负重运动,如抱小孩、提重物等;选择低冲击运动,如游泳(水中的浮力可减少关节压力);运动强度以不引起疼痛为限,每次运动时间不超过30 分钟,每周 3-5 次。康复训练:通过静力收缩(如提踵)增强肌肉力量,以稳定关节;在疼痛可耐受的范围内,缓慢屈伸关节,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关节僵硬。
4. 药物治疗与物理疗法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疼痛和炎症;含辣椒素的乳膏等局部镇痛药,可直接涂抹于疼痛部位;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和富血小板血浆,能够润滑关节、促进软骨修复并改善关节功能;特殊情况下,如疼痛剧烈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或进行皮质类固醇注射。
物理疗法:急性期每日数次冰敷肿胀关节,每次15-20 分钟,以减轻疼痛和肿胀;恢复期可应用热敷,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能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冲击波治疗则有助于快速缓解疼痛。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1. 老年人: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2. 孕妇/哺乳期妇女:优先选择物理治疗,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医嘱。3. 合并慢性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调整方案,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及时就医与随访 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关节红肿、发热),需及时就诊,排除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 定期复查血钙、炎症指标等,调整治疗方案。综上,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病,需要我们悉心去呵护。
专家介绍
徐义明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康复专委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青年工作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康复医学会康复工程专委会常委、上海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委会委员、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康复工程专委会委员。擅长慢性脊柱和关节疼痛的诊断和康复治疗。主持市级课题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上海市科委课题“下腰痛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和科技惠民计划“徐汇区三级康复网络建设”。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下腰痛的基础于临床”、“颈肩痛临床与康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强直性脊柱炎”、“康复医学原理”、“骨科物理治疗病例分析与临床决策”和“物理治疗学”等专著和教材的编写。获中国康复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R2),获上海康复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R2),获发明专利4项。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下午、周六上午(上海市徐汇区宜山路600号总院)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刘丹红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