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顾海鹰报道 “宝宝怎么总歪着头看绘本?”“孩子看电视时老斜着眼睛,是不是斜视啊?” 门诊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家长,因为发现孩子有 “斜眼看东西” 的习惯时,都会陷入焦虑 —— 实际上,孩子偶尔斜眼不一定是病理性斜视,可能是生理习惯或特殊场景下的正常反应。本期就来帮家长们分清 “真假斜视”,教大家科学判断、正确应对。
(图片创作/即梦AI)
很多时候家长看到的 “斜眼”,其实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或是视觉习惯导致的 “假斜视”,常见有以下 3 种情况:
1.婴幼儿的 “假性内斜视”:多因眼距宽、鼻梁扁
1 岁以内的宝宝,尤其是鼻梁较扁平、眼距较宽的婴幼儿,容易出现 “看起来像内斜视” 的情况,像 “对眼” 一样。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宝宝转动眼睛时,双眼能同步跟随物体移动,且用手电筒照射眼睛时,瞳孔中心的反光点是对称的 —— 这就是典型的 “假性内斜视”。随着宝宝年龄增长,鼻梁逐渐变高、内眦赘皮消退,这种 “斜眼” 现象会自然消失,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2.习惯性斜眼:为了 “看得更清楚” 或模仿他人
有些孩子斜眼看东西,是出于 “实用目的”:比如看远处物体时,偶尔歪头斜眼能减少光线干扰;看绘本、玩玩具时,斜着眼睛能更聚焦细节;还有的孩子会模仿身边人(比如家人、动画片角色)的动作,养成斜眼的习惯。这类情况的特点是 “可控制”—— 家长提醒后,孩子能主动调整姿势,恢复正常注视,且双眼转动灵活,没有固定的 “偏斜方向”。只要及时纠正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通常不会发展成斜视。
3.视力问题引发的 “代偿性斜眼”:先查视力再判断
如果孩子存在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看不清物体时可能会通过斜眼、歪头来 “调整视角”,试图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 比如近视的孩子看远处时,可能会眯眼 + 斜眼,减少视网膜上的模糊成像;远视的孩子看近处时,可能会歪头斜眼来缓解眼睛调节的疲劳。这种情况本质是 “视力问题的外在表现”,而非单纯的斜视。但如果长期不矫正视力,眼睛持续处于疲劳状态,可能会逐渐发展为 “真性斜视”,需要家长警惕。
真斜视不及时干预,会影响孩子一生
真斜视通常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 “固定性”—— 孩子无论看近处还是远处,无论看左边还是右边,斜眼的方向(比如总是左眼偏向内侧,或右眼偏向外侧)相对固定,且家长提醒后也难以纠正;二是 “伴随症状”—— 可能伴随歪头、侧脸看东西(比如看电视时总把下巴抬得很高,或歪向一侧肩膀)、频繁眯眼、揉眼睛,甚至出现 “重影”(孩子可能会说 “看东西有两个”)。如果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带孩子去医院做专业的检查。
别把 “习惯” 当 “小事”,也别把 “假象” 当 “疾病”
家长对孩子的视力健康保持关注是好事,但不必过度紧张 —— 看到孩子偶尔斜眼,先通过手电筒法判断,排除 “假斜视”;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因 “拖延” 错过治疗黄金期。同时,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比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从源头守护孩子的 “心灵窗户”。
专家简介:
胡健艳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教学秘书,美国俄克拉荷马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视觉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学会青年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参译专业著作2部,主持教学课题2项。曾获上海市优秀带教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学精英奖、“仁心仁术-群众心中的好医生”称号和“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称号。
擅长:儿童青少年的近视,远视,弱视治疗,各种斜视的手术治疗,复视的综合治疗,及视神经疾病、白内障、青光眼、葡萄膜视网膜疾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上海市徐汇院区:周二上午、周四上午,上海市临港院区:周六上午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刘丹红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