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维生素D没有达标怎么办?

2025-09-19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本文详细描述了维生素D的作用及如何补充。

  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顾海鹰报道  46岁的张女士从事办公室文案工作。今年参加单位体检后,拿到体检报告时与去年的进行比较,刚开始发现多项检查项目指标都是达标的,满心欢喜,可是翻看到“总25-羟维生素D”检查结果时,发现2024年是19.67ng/mL,标准是大于或者等于20 ng/mL,去年就差一点点了;但今年竟然只有17.17 ng/mL!

  难道是今年天气太热,怕被太阳暴晒,涂的防晒霜太多了吗?张女士不禁产出疑问:自己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D呢?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针对张女士的疑问,撰文以飨需要的读者。

  维生素D的来源

  1922年,美国研究人员Elmer McCollum发现给老鼠喂食一种单纯谷类可以导致佝偻病,然后他使用破坏掉维生素A的鱼肝油,也治愈了这些老鼠的佝偻病,他将鱼肝油剩余物质命名为维生素D,即第四种维生素。

  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是一种环戊烷多氢菲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前者由植物或酵母中含有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成,后者由大多数高等动物的表皮和皮肤组织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成。

  维生素D本身并没有生理功能,只有转变为它的活性形式1,25(OH)2D3才能成为有生理活性的有效物质。维生素D3与血浆α-球蛋白结合被转运至肝脏后,经25-羟化酶作用,变成25-OHD,然后再在肾脏1α羟化酶作用,变成1,25(OH)2D3。1,25(OH)2D3在维生素D结合蛋白转运蛋白的载运下,经血液到达小肠、骨等靶器官中与靶器官的核受体(VDRn)或膜受体(VDRm)结合,发挥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

  •促进钙磷吸收:激活肠道钙通道,促进机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是骨骼生长和牙齿健康的必需物质。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佝偻病(儿童)或骨软化(成人),表现为骨骼矿化不足、易骨折。

  •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减少炎症反应,降低自身免疫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风险。

  此外,研究显示,其可能参与心血管保护、情绪调节(如季节性抑郁)和癌症风险控制,但相关证据仍在探索中。

  维生素D的获取途径

  •阳光合成:皮肤暴露于紫外线B(UVB)后,可将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₃。每天10-30分钟日晒(视肤色、季节、纬度调整)即可满足需求,但需注意做好防晒。

  •食物摄取:天然食物如三文鱼、沙丁鱼等深海鱼,蛋黄、动物肝脏等含有维生素D;部分牛奶、谷物、果汁等强化食品中也添加了维生素D。

  •营养补充剂:适用于日晒不足或吸收障碍者(如老年人、肥胖者、深色皮肤人群),常见形式为维生素D₃(胆钙化醇),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缺乏表现与高危人群

  •典型症状:儿童可能出现骨骼畸形(如O型腿)、生长迟缓、肌肉无力等;成人则表现为骨痛、易骨折、疲劳、抑郁等。

  •高危人群:长期室内工作者、高纬度地区居民因日晒不足,容易缺乏维生素D;老年人皮肤合成能力下降、孕妇因胎儿需求增加,也可能出现维生素D缺乏;此外,肝肾功能异常、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病患者,由于影响吸收,也属于高危人群。

  维生素D补充注意事项

  •检测先行:通过血液检测25-羟维生素D水平,确认是否缺乏后再进行补充。

  •控制剂量: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600-800 IU(15-20μg)。缺乏者短期可补充更高剂量(如2000 IU/天),但长期超过4000 IU/天可能引发高钙血症、肾损伤等毒性反应。

  •协同补充:补充维生素D时搭配维生素K₂(帮助钙定向沉积)、镁(促进维生素D活化)等协同营养素,效果更好。

  维生素D未达标怎么办

  体检发现维生素D水平不足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医疗干预:维生素D缺乏的成年人(血清25(OH)D<20 ng/mL),需明确缺乏的情况,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充治疗。常用方案为每日口服维生素D3 6,000 IU或每周50,000 IU,持续8周以达到血清25(OH)D>30 ng/mL的目标水平,之后以1,500-2,000 IU/d维持。

  2.生活方式调整:

  •增加日照:建议根据气候,暴露双上臂晒太阳5-30分钟,每周3次。

  •饮食补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三文鱼、金枪鱼)、动物肝脏、蛋黄和强化食品。

  3.特殊人群注意:肥胖、吸收不良或服用影响维生素D代谢药物者,可能需要2-3倍常规剂量。

  男女维生素D需求的差异

  1.基础需求量:普通成年男女的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基本相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400 IU,65岁以上600 IU。

  2.实际差异:

  •女性(尤其是绝经后)维生素D缺乏率显著高于男性(53.3%vs 45.3%)。

  •老年女性缺乏风险比男性高1.544倍。

  •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需要更高剂量(1,500-2,000 IU/d)。

  3.特殊时期: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防治时,欧洲指南建议每日800-1,000 IU,严重缺乏者需1,500-2,000 IU/d。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D

  根据最新指南建议:

  1.建议补充人群:

  •已确诊维生素D缺乏者(血清25(OH)D<20 ng/mL)。

  •高风险群:老年人(尤其75岁以上)、孕妇、深色皮肤者、日照不足者、肥胖人群。

  •特定疾病患者:骨质疏松、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2.补充原则:

  •优先选择维生素D3制剂。

  •推荐每日小剂量补充,避免单次超大剂量。

  3.友情提示:

  •长期补充需监测血钙和尿钙浓度。

  •避免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成人4,000 IU/d)。通常可通过检测血清25OHD浓度判断是否存在维生素D中毒。对于健康人群,25OHD水平不宜超过150ng/mL,否则中毒风险增加。

  •活性维生素D制剂不用于纠正普通维生素D缺乏。

  如不确定自身情况,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进行评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保持适度日照和均衡饮食,必要时小剂量补充是安全有效的策略。

  专家介绍:

  张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骨质疏松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性骨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迄今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以第二完成人获得201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获得2023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及202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专家门诊:周二下午 周三上午

  特需门诊:周三下午 周五上午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