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到2020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达到18/10万。在中国男性肿瘤中位居第六名,相比2016年的数据将近翻了一倍。另2024年,在上海浦东某地区的数据统计,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高达60/10万。面对这严峻的形势,大众对前列腺癌的认知度仍不够普及。本期,世界医疗网采编组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专访泌尿外科盛璐主任医师,请他为大家讲解前列腺癌的防治知识。
盛璐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在临床诊疗中,常有患者受“前列腺癌是惰性肿瘤”的误导,忽视早期筛查与干预。事实上,该病具有“双面性”——早期局限性肿瘤通过规范治疗可实现临床治愈,但一旦进入快速进展期(如出现骨转移、内脏转移),其恶性程度将显著提升,临床治疗会非常棘手。因此,前列腺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可能是目前为止,能够更好的预防它的进展,延长肿瘤生存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图片创作/即梦AI)
前列腺癌的发病原因
那么是什么引起的前列腺癌呢?目前医学界对其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包含基因因素、遗传因素和饮食因素。它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目前在其领域也并未发现特定微生物、病毒或细菌类病原体与疾病发生存在直接关联。
国内外部分研究提示,炎症因子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但这些研究多基于实验室、动物实验或细胞学层面,尚缺乏确凿的临床证据。尽管炎症与肿瘤的潜在联系在基础研究中得到一定支持,但临床观察发现,许多前列腺癌患者并无明显的前列腺炎症表现,部分患者甚至全程无症状。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前列腺癌的核心发病机制源于前列腺细胞的基因突变,这一病理基础在疾病发生中起主导作用。
这时,你可能会发出疑问,前列腺增生会引起前列腺癌吗?
现有研究证实二者本质差异显著。前列腺癌高发于前列腺外周带(占比约75%),而前列腺增生病变主要集中于移行带。解剖学差异导致移行带区域发生前列腺癌的概率相对较低,目前临床证据不支持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之间存在必然因果关联。
前列腺癌的筛查手段
20世纪70年代,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被首次发现。研究者们发现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水平常显著升高,晚期转移性病例PSA值可达1000-2000 ng/mL(正常参考值0-4 ng/mL),这一特征使其迅速成为前列腺癌筛查的重要工具。基于血液检测的便捷性,PSA筛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广,成为早期发现无症状前列腺癌的关键手段。
然而,PSA命名为“前列腺特异抗原”而非“前列腺癌特异抗原”的表述,深刻揭示了其生物学特性。该抗原主要定位于前列腺腺泡腔内,正常生理状态下不进入血液循环。当腺体组织发生病理改变时,则会导致血清PSA升高。因此,PSA虽具备高敏感性,但特异性不足。
在国际上针对PSA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美国曾于2012年因过度诊疗担忧暂停PSA人群筛查,但5年跟踪研究显示,不仅临床分期显著后移,而且死亡率跳跃上升。于是美国后续又恢复了男性进行PSA筛查。而国内早期并未开展PSA筛查,即便到现在,只在东部发达地区可能部分城市在做筛查,但是也不是大规模的筛查,很多体检中心并不把PSA列为常规的检测项目。
在美国,前列腺癌的病人5年生存率达96%,而国内只有70%。因此,中国泌尿外科指南提出,要把PSA筛查纳入体检中。针对前列腺癌的防控应建立分级筛查策略:普通男性自50岁起需定期开展前列腺癌筛查,具有家族史者(一级亲属罹患前列腺癌)筛查起始年龄应提前至45岁。检测项目以PSA检测为主,直肠指检、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等为辅,旨在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与精准干预。
华东医院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特色
在前列腺癌的临床诊疗中,早筛、早诊、早治是预防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华东医院作为以老年医学为重点学科的医疗机构,前瞻性布局前列腺癌诊疗体系,构建了覆盖“筛查 - 诊断 - 治疗 - 随访”的全链条技术平台。
1.筛查与诊断:2008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前列腺癌精准定位成像,通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量化肿瘤侵袭性。针对PSA灰区(4 - 10 ng/mL)患者,引入PHI指数(前列腺健康指数),辅助判断前列腺癌。
2.治疗特色:基于早期筛查和影像学诊断,华东医院早期开展了前列腺癌的靶向穿刺系统,包括磁共振引导下的精准穿刺或意念融合穿刺。
针对不同分期前列腺癌,华东医院形成分层治疗策略,技术覆盖度达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引进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开展前列腺癌根治手术,该手术凭借其精准、微创的特点,成为前列腺癌外科治疗领域的重要选择。其优势在于:
•精细解剖与功能保护:前列腺位于膀胱与尿道交界处,周围分布着控制排尿的括约肌等重要结构。传统手术可能因视野局限或操作精细度不足,导致术后尿失禁等并发症。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通过高清三维成像、灵活的机械臂以及震颤过滤技术,可实现毫米级精准操作,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括约肌功能,降低术后尿失禁发生率,并缩短控尿功能恢复时间。
•术后恢复加速:由于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术后疼痛减轻、住院时间缩短,整体康复进程显著加快。
此外,上海市将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纳入医保范畴,正是基于其显著的疗效优势。大量临床数据显示,该技术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减少长期医疗负担。这一政策使得更多患者能够接受优质、精准的医疗服务。
对于前列腺癌局灶治疗技术体系,华东医院也很早开始布局,目前形成了多样化治疗模式:
•前列腺高能超声聚焦(HIFU)治疗:针对肿瘤很小,定位明确的患者,实现不开刀、无伤口治疗;
•前列腺不可逆电穿孔治疗:是一种前列腺癌新型治疗模式,适用于早期前列腺癌的精准清除,创伤小、恢复快,对高龄患者友好;
•近距离放射性粒子植入术:适用于不耐受根治手术的病人。将很小很小的超短程放射性粒子植入前列腺内,达到局部治疗效果。其优点是放射性损害不会影响到周围脏器。
临床数据验证,早期干预显著改善预后。T2期比较早期的病人,手术如果是根治手术,5年生存率可以超过95%,10年生存率超过80%。如果是中晚期的病人,结合各种治疗手段,包括局灶治疗,联合化疗或者联合内分泌治疗,包括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的使用,以及免疫药物的应用, 5年生存率也可超过75%。
(盛璐主任医师受访视频)
前列腺癌的术后康复管理
1.早期前列腺癌患者术后:
对于早期前列腺癌患者,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凭借其精准、微创的特点,成为前列腺癌外科治疗领域的重要选择。尽管机器人手术显著降低了尿失禁风险,但术后短期内的排尿功能波动仍属正常现象。患者可通过盆底肌功能锻炼(如提肛运动、凯格尔运动)等辅助措施,进一步促进括约肌功能恢复,缩短尿失禁持续时间。
•提肛运动(盆底肌自主训练):由于尿道括约肌位置较深且难以直接触及,提肛运动通过间接收缩盆底肌群可实现功能代偿。锻炼的节奏采用“收缩 - 保持 - 放松”循环模式(如5秒收缩→5秒放松),缓慢收缩肛门周围肌肉(非单纯臀部夹紧),感受会阴区向内上方提拉感,同步保持耻骨至尾骨区域轻度收紧。
•凯格尔运动(辅助器械强化训练):可借助辅助器械进行强化训练,以更好地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
2.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术后 :
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病情复杂,可能已发生骨转移或对内分泌治疗产生耐药性,需结合患者既往治疗史(如内分泌治疗、化疗、新型内分泌药物等)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涉及肿瘤内科、泌尿外科、放疗科、骨科、疼痛科等多学科协作。
盛璐主任医师指出:在康复治疗方面,除了运动康复训练,还可采用中医治疗。手术毕竟会造成血管神经的损伤,针灸能够促进这些神经的恢复,神经是控制肌肉很重要的因素,神经修复得越快越早,肌肉的恢复也会越快越好。临床实践表明,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恢复效果更快更好。
前列腺癌的诊疗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复杂过程。从发病机制的探索到临床判定标准的制定,从筛查项目的优化到诊疗技术的创新,再到术后康复管理的完善,每一步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诊疗理念的持续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前列腺癌的诊疗水平将不断提升,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与曙光。
专家简介:
盛璐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泌尿外科行政副主任。担任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器专委会前列腺学组委员、中国性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泌尿外科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中国装备协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刀机器人腹腔镜及腹腔镜手术2000余台,经皮肾镜结石手术1500余台,前列腺增生激光手术1000余台。 主持上海市科委、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卫健委等课题3项;华东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前列腺癌重点专病项目负责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参编《实用外科学》、《尿路结石诊疗精要》、《全科医生实用手册》等专著;参与国家卫健委出版的《机器人手术操作指南》修订。 曾赴美国Johns Hopkins医学中心、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院、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学习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年会、全国微创泌尿外科年会、全国医学人工智能大会、全国泌尿外科结石年会等国内顶级会议上进行专题发言与手术演示。
擅长: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及常规腹腔镜手术治疗泌尿系统肿瘤,特别是肾肿瘤、前列腺癌、膀胱肿瘤等的微创手术;前列腺增生的激光微创及超微创手术;泌尿系统结石的各种微创手术方案选择与治疗,以及泌尿系统相关疑难杂症。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7号楼3楼)
特需门诊:周一上午(1号楼1楼)
特约门诊:周一下午(7号楼5楼)
本文撰稿/谢曼丽
本文摄像/顾潘庆
美术设计/刘丹红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