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是一名IT从业者,平时工作忙到昏天暗地,恰逢五一来临,项目收尾后,他决定把去年没空做的体检补上。本以为能安心享受假期,可体检报告却让他心里“咯噔”一下——前列腺钙化。明明身体毫无异样,这突如其来的“诊断结果”让小李惊慌不已,赶忙上网搜索,发现不少网友和他一样,对“前列腺钙化”这个名词充满疑惑。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泌尿外科诊室,盛璐主任医师的诊桌上,类似小李的案例档案已摞起厚厚一叠。数字化时代下,久坐、高压的职场生态正让前列腺问题呈现年轻化趋势。本文盛璐主任医师将系统的为大家解析前列腺常见病症,揭开钙化、炎症与增生背后的健康密码,全力守护男性健康。
(图片创作/即梦AI)
初识警报:前列腺钙化是疾病前兆吗?
1.影像学真相
前列腺钙化,又叫前列腺结石,提到结石,相信你有了一定的概念。前列腺钙化只是影像学上发现的一个现象,体检时,医生在B超或CT上看到患者的前列腺组织之间有一种亮的反光点,它主要由钙盐等物质组成。
2.年龄分层策略
“很多年轻的男性可能发现有前列腺钙化,所以会非常的紧张,这时,就会有一部分人到门诊来询问,怕有什么风险,或者是担心生肿瘤。”盛璐主任医师说:这个钙化可能是患者既往发生过一些炎症等情况留下的后续反应。
•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是单纯的钙化,没有任何其他尿路刺痛、排尿症状不适的情况,建议随访观察。
•如果是50~60岁以上的人群,体检发现前列腺钙化或钙化范围较广,且合并一些其他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后续的检查或治疗方案。
3. 发病原因
目前,前列腺钙化的确切成因尚无定论,但存在一些备受关注的理论。
一种观点认为,尿液反流或射精管堵塞可能是导致前列腺钙化的重要因素。当尿液反流进入前列腺导管,或射精管发生堵塞时,尿液及精液中的沉积物会在前列腺组织导管内积聚。随着时间推移,其中的盐分逐渐析出、沉积,进而引发钙化现象。不过,这种钙化情况通常无需特别处理,因为它一般不会像输尿管结石、肾结石或膀胱结石那样移动、脱落,进而引发疼痛、血尿等明显症状,而是固定存在于前列腺组织间。
生育隐忧:钙化灶会扼杀生育力吗?
前列腺钙化本身一般不会直接对生育功能造成影响。
1.钙化灶的间接影响
若钙化情况与某些影响生育的疾病相关联,尤其是当精囊或射精管受到牵连时,就可能间接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在生育过程中,精子的活力及精液成分对于成功受孕至关重要。前列腺液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发生前列腺炎时,前列腺液的性质会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精子的活化过程。同时,精液整体成分的改变也会干扰精子的正常移动。
虽然前列腺钙化与前列腺炎可能存在一定关联,但严格来说,并非前列腺钙化直接影响了生育功能,而是引发钙化的潜在疾病(如前列腺炎)对生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在评估前列腺钙化对生育的影响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准确判断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2.治疗范式
那么你可能会问,如何治疗前列腺钙化?毕竟它与生育功能还是有一些关联的。
对此,盛璐主任医师指出:前列腺钙化是疾病的后果。若单纯对钙化本身进行治疗,就好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育功能可能出现的问题。因为生育功能异常的根源在于引发钙化的潜在疾病,而非钙化灶本身。
以前列腺炎为例,如果是由前列腺炎引起的生育功能异常,那么首先需要把炎症控制住,消除输精管、射精管、精囊腺的炎症,让其管道通畅,使精液成分恢复正常,精子的活化和运动能力逐渐恢复,生育功能也就有望逐步恢复正常。
(盛璐主任医师受访视频)
排尿警报:下尿路症状暗藏哪些危机?
在日常生活里,尿频、尿急、尿痛、尿不畅等下尿路症状如同“不速之客”,常常扰得人心烦意乱。对于男性而言,可能是前列腺方面的问题,前列腺增生或者前列腺炎合并前列腺增生。其次,它们还与年龄有关,20~30岁是前列腺炎的高发年龄,而50~60岁则是前列腺增生的高发年龄。另外,还有前列腺癌也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
盛璐主任医师强调:这些症状并不是非常特征性的症状,不是对应哪个症状就一定是出现了疾病。和下尿路有关的疾病,都有可能发现这些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做一些相关的检测检查,医生会根据更具体的情况做判断。
前列腺炎:现代生活方式的健康罚单
前列腺炎与性生活不洁有关吗?面对这个问题,盛璐主任医师指出:前列腺炎是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成因复杂多样,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而言,前列腺炎可分为细菌性前列腺炎和无菌性前列腺炎两大类,不同类型的前列腺炎与性生活不洁的关联程度也有所不同。此外,长时间的久坐不动也是引发前列腺炎的原因之一。
1.细菌性前列腺炎
如果是细菌性前列腺炎,那么有可能是和不洁性生活有关系。多种病原体,如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可引发尿道炎。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逆行途径,经射精管、前列腺导管等进入前列腺组织,进而引发前列腺炎症。
不过,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感染途径并非仅限于不洁性生活。血行性感染也是细菌性前列腺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2.无菌性前列腺炎
无菌性前列腺炎在前列腺炎患者中占比较大,其发病原因与性生活不洁并无直接关联。多种生活因素都可能诱发无菌性前列腺炎,如饮酒、憋尿、受寒等。
3. 久坐不动的危害
临床观察发现,出租车司机和 IT 从业人员是前列腺炎的高发人群。因这两类人群的工作性质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即长时间久坐不动。
从生理机制分析,久坐对前列腺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 血液循环障碍:长时间保持坐姿,会压迫前列腺,影响前列腺的血液循环,导致前列腺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堆积,从而引发炎症。中医理论认为,这种气血运行不畅可视为“淤堵”,是前列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 尿液反流风险增加:久坐时,人们往往因工作繁忙或环境限制而减少排尿次数,导致尿液在膀胱内潴留时间过长。尿液浓度升高,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因憋尿过度而反渗至前列腺导管,刺激前列腺组织,诱发炎症。此外,部分人群存在生理解剖结构变异,尿液反流的风险更高,更易引发前列腺炎。
因此,对于前列腺炎的预防,应注重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久坐、适量运动、规律排尿、适度饮酒、注意保暖等,以降低前列腺炎的发病风险。若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诊断和治疗。
(盛璐主任医师受访照片)
前列腺增生:每个男性都难逃此劫吗?
前列腺增生,是众多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难以回避的生理变化,犹如身体在岁月流转中刻下的独特印记,可视为前列腺经历的一场“蜕变”与“老化”之旅。一般而言,50 岁后,前列腺的这种改变会愈发明显,逐步成为男性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数据层面来看,前列腺增生在老年男性中的发生率极高,民间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六十有六,七十有七,八十有八”。形象地说,60 岁的男性群体中,约有 60%会出现前列腺增大、增生的情况;70 岁时,这一比例攀升至 70%;待到 80 岁,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更是高达 80%。这一数据直观地揭示了一个规律: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自然地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这是多数男性难以逃脱的生理进程。不过,这并不意味着 100%的男性都会经历前列腺增生,个体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
在医学领域,对于前列腺增生的表述存在细微但重要的差别,这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从影像学角度而言,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肥大是客观的描述。当医生借助超声、CT 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观察前列腺时,能够直观地看到前列腺体积的增大。这是一种基于解剖结构改变的客观表述,仅表明前列腺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并不涉及患者的主观感受。
• 前列腺增生症:只有当患者不仅存在前列腺增大的客观事实,还伴有因前列腺增生引发的一系列症状时,才会被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症,此时需将其作为一种疾病进行积极治疗。
因此,对于前列腺增生,既要认识到它是男性年龄增长过程中的常见生理现象,无需过度恐慌,又要关注其可能引发的症状。一旦出现排尿异常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是否为前列腺增生症,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保障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这个连呼吸节奏都被加速的时代,前列腺健康更需要系统性的守护。这些腺体问题如同汽车仪表盘的警示灯,及时检修方能避免发动机大修。相信通过科学认知与主动管理,每位男性都能找到与身体和解的平衡点。
专家简介:
盛璐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泌尿外科行政副主任。担任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器专委会前列腺学组委员、中国性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泌尿外科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中国装备协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刀机器人腹腔镜及腹腔镜手术2000余台,经皮肾镜结石手术1500余台,前列腺增生激光手术1000余台。 主持上海市科委、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卫健委等课题3项;华东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前列腺癌重点专病项目负责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参编《实用外科学》、《尿路结石诊疗精要》、《全科医生实用手册》等专著;参与国家卫健委出版的《机器人手术操作指南》修订。 曾赴美国Johns Hopkins医学中心、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院、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学习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年会、全国微创泌尿外科年会、全国医学人工智能大会、全国泌尿外科结石年会等国内顶级会议上进行专题发言与手术演示。
擅长: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及常规腹腔镜手术治疗泌尿系统肿瘤,特别是肾肿瘤、前列腺癌、膀胱肿瘤等的微创手术;前列腺增生的激光微创及超微创手术;泌尿系统结石的各种微创手术方案选择与治疗,以及泌尿系统相关疑难杂症。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7号楼3楼)
特需门诊:周一上午(1号楼1楼)
特约门诊:周一下午(7号楼5楼)
本文撰稿/谢曼丽
本文摄像/顾潘庆
美术设计/刘丹红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