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肺部疾病患者而言,他犹如穿透阴霾的一束光,以精湛医术驱散绝望,用仁心仁术点燃希望,引领他们跨越生命的至暗时刻,重获新生。
在呼吸医学的征途上,他如执剑者般披荆斩棘——遇顽疾攻坚克难,遇险峰开山辟路。三十余载砥砺前行,终使荒芜之地遍绽繁花,临床桃李芬芳,患者口碑如潮。他的医者之路,既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索,更是一曲生命与希望的交响。
他是贾维。
慢慢时光的从医之心
学医之路,恰似一场漫长而艰辛的远征,每一步都镌刻着求知的渴望与成长的印记。
医学,对于年少的贾维而言,最初的概念如雾里看花,并不明晰。选择从医,只因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亲人、朋友因发烧、感冒、腹泻……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却总能将他们折腾的痛苦不堪,而医生手中那只小小的针剂,却能让他们从高烧的迷糊中清醒;那一粒粒小小的药丸,却能止住腹泻带来的不适。这些小小的救治瞬间,这简单而纯粹的认知,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贾维对医生职业的向往。
于是,在高考那年,贾维满怀着梦想填报了医学院,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临床医学的大门。
“踏入医学院的大门,我才渐渐明白,医学远非儿时想象的那般轻松简单。那一本本厚重的专业书籍,那一堂堂晦涩难懂的课程,那一次次严谨细致的实验,都在揭示着医学的严谨与复杂。”
毕业后,贾维被分配到三甲医院实习,就此开启了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职业生涯。
“实习期间,外科那种‘刀光剑影’的场景吸引了不少男生的目光,我也不例外。身为一个身材高大的男生,内心深处其实也憧憬着能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施展身手。然而,现实是外科并不缺人,我只能服从分配,踏入呼吸科的病房。”
但当呼吸科的独特魅力展现在贾维的面前时,他便一头扎了进去。那时,肺结核尚未像如今这般被集中收治,呼吸科病房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与逐渐康复的笑颜,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医学生领悟到呼吸系统作为生命第一道防线的意义。
除了肺结核,肺炎患者也不在少数,尤其是重症肺炎,病情复杂多变,需要医生们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肺脓肿、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哮喘患者也是呼吸科的“常客”,他们不同的症状和病情变化,让贾维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也让他对呼吸科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贾维未曾停止学习之路,他争分夺秒地汲取知识养分,边工作边继续攻读学位,努力平衡着临床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天平。每一次挑灯夜读,每一回临床实践,都是为了在医学的殿堂中更进一步。这份执着终获回响——2010年,他凭借"武田科学基金会奖学金"叩开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大门,师从日本著名肺癌专家田村教授和日本气管镜学会泰斗金子教授。
“当时金子教授已年逾七旬,但依然精神矍铄,全身心投入到医学事业中。他为人十分平易近人,毫无大牌教授的架子,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他常说:‘医学是一门需要传承和发展的学科,我希望你们能在这里学到更多的东西,将来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在两位教授的指导下,贾维接触到了许多疑难杂症病例,参与了多项前沿的临床试验。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对贾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里,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欧美、印度、东南亚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人才。大家在这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医学领域的前沿问题。这种国际化的交流环境,让贾维拓宽了视野的同时,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医学是一门没有国界的科学,只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不断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
回国后,贾维的职业生涯迎来了新的转折,他来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彼时,该院呼吸科岗位空缺,急需一位专业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科室主任。一般来说,医院招聘不仅要求应聘者具备博士学位,还需拥有出国深造的经历,以及主任医师的职称。当时的贾维便怀着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报名应聘,最终开启了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新征程。2022年,贾维荣获第四届“上海市区域名医”荣誉称号。
三十余载从医路,从青涩学子到资深医者,贾维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成长,在知识的海洋中持续探索,在救死扶伤的使命中实现人生价值。每一次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每一次感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感激,都让他坚信,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第二排左三)
呼吸刀尖上的破冰者
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贾维深切体会到肺癌患者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以及他们在精准诊断和及时治疗方面的迫切需求。肺癌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面对当时肺癌患者的困境,贾维和他的团队开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之路,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利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传统医学优势,与肺癌的化疗、放疗、手术以及靶向、免疫、抗血管生成、双抗ADC等全新药物有机结合,大大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预期寿命。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贾维以接续的力量推动时代的巨轮大步向前。日本留学结束回国后,贾维将当时在日本处于领先地位的超声气管镜技术引入并应用到了临床。
回顾这段历程,他深感自豪与欣慰。从肺癌的化疗时代到精准医疗时代,他始终站在呼吸诊断与治疗的前沿,用创新之剑为患者劈开生命通道。
生死线上的三次逆行
呼吸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每当遇到冷暖天气变化,呼吸科的病房就会变得格外热闹,因为,这时是病毒格外肆虐的时候。近年来,非典、甲流、新冠,每一次疫情,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贾维始终奋战在临床第一线,用专业和勇气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在从医生涯中,我深感幸运,能够亲身参与三次重大疫情的救治工作。”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当时,还是一名基层医生的贾维义不容辞地投身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之中。作为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他深知防护的重要性,每天坐门诊时都严格做好防护措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尽管面临着未知的恐惧和风险,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为患者提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贾维作为主要现场负责人,全程参与了中国国内第三例、浙江省首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的诊治。
那是一位50多岁的女患者。起初,她被诊断为支气管炎,然而病情却在短短一夜间急剧恶化,很快就出现了呼吸衰竭的症状,必须立即使用呼吸机进行抢救。当时,院方组织了一个强大的,将近30人的医疗团队,不仅有本院的专家,还得到了中央政府和省政府派驻专家的支持。
治疗期间,医护人员们日夜坚守在病房,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操作都关乎着患者的生死,团队不敢有丝毫懈怠。最终,经过28天的艰苦努力,成功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那28天,是我们与死神赛跑的28天。”
这次抢救经历让贾维深刻认识到,传染病的发病虽然不频繁,但一旦来袭,往往来势汹汹,病情发展迅速。这也促使他在后续的工作中,更加重视对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研究和防控,同时在救治过程中,对呼吸机的使用、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治疗节点的把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22年3月,上海不断出现新的本土新冠病例。贾维临危受命带队到达了天虹隔离点开展病人收治工作。方舱集中收治以家庭为单位的新冠感染者,婴幼儿一度达到60余人,最小仅2个月大;老年患者最大年龄95岁;以及孕妇、大量有基础疾病又无住院指征的病人;同时隔离点也为意外感染的,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援沪医疗队志愿者提供兜底保障。
“每天两次的核酸采样,团队医护人员们每次都累得大汗淋漓,鞋子里的水都能倒出来。”
到了2022年12月,新冠疫情形势越发严峻,大量“白肺”患者涌入病房。得益于前两次救治病毒性肺炎的经验,贾维团队在“白肺”患者的抢救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抢救成功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三次疫情,三次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救治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使命。”
杏林春暖的传承者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在长达3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贾维始终努力践行这一格言。他常常对他的研究生以及年轻医生说,“医生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种类和发病率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肺癌患者逐渐增多,但肺癌的发病却十分隐秘,早期症状不明显。有些肺癌患者,其临床表现与肺炎极为相似,这类被称为炎性肺癌;还有些患者,症状看起来像结核,但最终确诊却是肺癌。因此,在日常的门诊工作中,贾维从不追求速度,而是将质量放在首位。在他看来,对于医生来说,一个患者的漏诊可能只是众多病例中的一个百分比,但对于患者而言,却可能是100%的灾难。
贾维的年接诊病人量高达五千多人次,在这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患者康复的希望。
“不少患者向我反映,在网上总是挂不到我的号,心里特别着急。对此,我都会耐心地跟他们解释:来我的门诊,不存在挂不上号的情况。无论是本地患者,还是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的,只要到了我的门诊,我都会给大家加号。我深知,患者们慕名而来,是带着对健康的渴望和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让他们白跑一趟。哪怕加号意味着我要牺牲自己的吃饭时间,哪怕看完所有患者后要更晚才能休息,我也心甘情愿。在我心里,患者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能帮他们解决病痛,再辛苦也值得。”
但在这些患者中,也有部分令贾维难以忘怀的。
那是一位肺癌患者,早期检查发现肺部有实性结节,从影像特征来看,肺癌的可能性很大。当时贾维便建议患者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但其却未听从建议,不知去向。几年后,这个患者再次找到贾维时,病情已经全身转移,这令贾维感到非常痛心。
因此,贾维呼吁:肺癌高危人群做好预防和筛查至关重要。吸烟人群,从事有毒有害、有粉尘环境的工作人群,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群,有肺癌家族史,以及肺部曾有感染(如结核)等情况的人群,建议在40岁后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
随着时代的发展,肺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不断更新迭代,相关的临床治疗指南也在频繁修订。如今,指南的更新速度几乎以月为单位,这就要求呼吸科的医生们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紧迫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紧跟医学发展的步伐。从而在临床实践中,依据最新的指南和研究成果,为每一位患者制定出最适合、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让患者能够从不断进步的医学技术中受益。
口述实录:
(贾维主任受访视频)
1.《柳叶刀》上“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1亿,其中2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为8.6%,但其实很多人依旧对其不够了解,甚至产生误解,那么想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慢阻肺?
慢阻肺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年来,慢阻肺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烟草暴露是一个关键因素。简而言之,就是吸烟人群数量众多,且二手烟的危害也不容小觑。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患上慢阻肺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其次,生物燃料的使用也是一个重要诱因。在过去,农村地区普遍使用柴锅进行烹饪和取暖。特别是那些没有烟囱的柴锅,燃烧产生的烟雾会直接弥漫在室内,对人的气道和肺部造成严重损伤,进而增加患慢阻肺的风险。
此外,长期接触有毒有害、含有粉尘的气体或灰尘,也是导致慢阻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工人可能会长期暴露于这样的有害物质中,从而引发慢阻肺。
因此,了解这些发病原因并有效避免,可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慢阻肺的发生。
2.慢阻肺还常被误认为是哮喘等疾病,该如何区分?
哮喘和慢阻肺都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但它们在发病特点、诱因及患者群体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哮喘的发作往往与过敏因素密切相关。许多哮喘患者同时伴有过敏性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常出现频繁打喷嚏的症状。哮喘发作时,病情来势较为迅猛,患者可能会突然感到胸闷、气短,仿佛有一口气堵在胸口,怎么也喘不过来。而且,哮喘发病年龄相对较早,不少年轻患者也会受到它的困扰。
相比之下,慢阻肺的患者群体年龄普遍偏大,多在40岁以上。这类患者往往有长期吸烟史,或者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此外,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处于不良工作环境,以及小时候频繁发生呼吸道感染、患有支气管扩张等疾病,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发生改变,进而被诊断为慢阻肺。
3.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治疗肺癌和慢阻肺的优势是什么?
肺癌:我们科室除了使用常规的靶向药物、化疗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药物外,还会使用中医中药。中医中药不仅含有抗肿瘤成分,还在防治药物副作用和并发症方面表现出色。以靶向药为例,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甲沟炎、皮肤发黑、口腔溃疡、腹泻等一系列不良反应,而中医中药在维护患者身体系统、减轻这些副作用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慢阻肺:在中医里,慢阻肺归属于“喘病”范畴。不过,喘病并非仅指慢阻肺,但大部分慢阻肺患者都可纳入喘病的诊疗体系。中医认为,喘病患者存在不同的证型,包括风寒袭肺证、表寒里热证、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肺气郁痹证。针对这些不同的证型,科室会开具个性化的方剂进行调理。此外,科室将西医的精准治疗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西医治疗能够快速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中医则从整体出发,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两者相辅相成,为慢阻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助力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4.所有慢阻肺患者都需要吸氧机辅助治疗吗?
并非如此。当患者长期处于低氧状态,尤其是指末氧低于95%时,医生才会建议吸氧。而且,吸氧并非慢阻肺患者的“专属”,哮喘、心衰、间质性肺病等心肺功能不全、血氧低的患者,同样可能需要吸氧。
如今,家用吸氧机为患者提供了极大便利。市场上的家用吸氧机种类繁多,容量有3升、5升、10升等不同规格,还有便携式产品可供选择。在病房里,我们常建议患者出院后自行购买吸氧机,在家继续吸氧治疗。不过,吸氧机的容量和流量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来定,医生会给予具体指导。
5.吸氧的时间越长越好吗?
一般来说,对于老慢支、肺气肿患者或间质性肺病患者,若血氧持续偏低,确实建议24小时吸氧。但如果患者并无缺氧症状,则无需刻意吸氧。
6.慢阻肺患者可以运动吗?
适当运动锻炼必不可少。患者不能总是躺着或坐着,要适当起身活动活动,如八段锦、太极拳、呼吸操、简单拉伸等运动。这些运动对慢阻肺患者的身体康复都大有裨益。
不过,有些患者可能会担心,自己都需要吸氧了,再做运动,比如有氧运动,会不会喘不过气来?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患者在家里运动时,可以把氧气管留得长一些,这样就能边走边吸氧。但要注意,吸氧时要保证指末氧尽量不低于95%。
专家简介:
贾维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上海市区域名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擅长:
熟练掌握肺部结节、肺癌、慢支、哮喘、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病、肺血管病、呼吸衰竭以及肺部各种疑难疾病的中西医诊治。
学术任职: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呼吸分会副主委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
上海市慢病管理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肺癌分子靶向专委会委员
上海市中医诊断学会常委
研究方向:
对肺部影像学诊断,肺结节的判定,肺部疑难影像的诊断,胸部各种介入诊疗技术,肺结节的早期诊断及各种肺癌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以及各种肿瘤术前术后失眠健忘便秘体虚肥胖等的中西医结合调理。
课题论文:
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5篇);参编专业书籍5本,完成市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
专家门诊:周二下午、周四上午(6号楼9楼3号诊室)
特需门诊:周二上午、周四下午(6号楼10楼3号诊室)
本文撰稿/谢曼丽
本文摄像/顾潘庆
美术设计/刘丹红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