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医学的广袤天地里,疑难杂症宛如一座座等待攀登的高峰。但有一个人却恰恰喜欢勇攀高峰,他认为,倘若此前未曾有过类似经历,又怎能从这般独特的角度去思考病情呢?
对医生而言,疑难杂症并非令人畏惧的险阻,反而是个人学术征程上的珍贵考验,是医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挑战。唯有直面它,在复杂病情中抽丝剥茧,医术水平才能不断精进。
军校启航医学梦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结束“文革”后掀起“科学强国”浪潮,医学作为实用科学,成为青年学子的热门选择,叶青便是其中一员。1963年出生的他,受时代影响,在父母“学医越老越值钱”的朴素建议下,怀揣着对医学的憧憬,踏上了报考军校之路。
谈及选择军校的原因,叶青回忆道,当时家里经济并不宽裕,还有一个妹妹。军校不用交学费,这意味着若他能顺利考入,妹妹将来考大学时,家庭经济负担便能减轻不少。于是,综合考虑多方面现实因素,他做出了这个慎重决定。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无数青年学子的求知之路。1978年,军校面向社会招生,为怀揣军旅梦和医学梦的年轻人提供了新机遇。1981年,叶青满怀信心地参加高考,顺利考入第二军医大学(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在医学领域尤以创伤外科见长,这门强调动手实操的学科,契合了当时许多男青年对医学的向往,叶青也不例外。
临近毕业时,叶青发现外科等热门科室早已人满为患。面对激烈的竞争,他冷静分析了自身条件:手型在男生中相对小巧。他敏锐地发现,耳鼻喉科不仅同样充满挑战,而且其精细操作的特点正与他的手型特点相得益彰。如同游鱼入水,他果断选择了耳鼻喉科,并沉浸其中,孜孜不倦地探索钻研。
本科毕业后,叶青响应国家号召,被分配至千里之外,代号“东风航天城”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担任基地军医。他怀揣着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的热忱,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这里环境极端恶劣:沙尘暴肆虐、高辐射环绕、长期处于封闭隔离状态,对身心皆是巨大的考验。叶青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直面挑战。他的主要职责是为航天工作者和驻军官兵处理耳鼻喉急症。每一次应急救治都是专业技能的锤炼,每一次与疾病的较量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段特殊环境的淬炼,使他形成了对特殊环境下致病机制的深刻独特见解。
然而工作三年后,叶青为追求更广阔的医学天地做出了艰难决定——离开航天城。他坦言:“这里的三年让我收获巨大,但我也触碰到了知识的边界。常见病种已熟练掌握,常规治疗需求甚至无需我深度介入。若长期局限于部队医疗保障,接触的病种会非常有限,医学生涯将缺少多样性和挑战性。我必须为了专业的长远发展而离开。”
1986年,叶青以优异成绩考取研究生,重返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耳鼻喉科深造,并于1992年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十年后,他再度攻读博士,成功取得耳鼻咽喉专业医学博士学位。作为一所重要的教学型附属医院,长征医院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为军队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也要为军地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叶青在此后的二十年间,扎根于长征医院耳鼻喉科。他深耕细作,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成长为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并因其出色教学获评第二军医大学A级教员。
退役后,叶青初心不改,继续服务百姓。他欣然接受组织安排,来到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这里更加丰富的病种和多样的疑难病例,为他的职业生涯增添了新的挑战与深度。面对新环境,叶青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热爱与敬畏,以更饱满的热情和严谨态度投入工作。
三等功勋映担当
21世纪初,43岁的叶青,以一颗赤诚之心与无畏勇气,荣获了熠熠生辉的三等功勋章。这枚勋章背后,镌刻着他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壮丽篇章。
彼时,国家正以宏大的气魄,号召有志之士支援西部建设,宁夏的苍茫、青海的辽阔,都亟待医疗的甘霖滋润。
“说实话,那时我们长征医院,临床工作非常繁忙,师兄师弟们多有顾虑,毕竟病人如潮水般涌来,处理不及。但我一听国家的召唤,心中热血沸腾,毅然决然地自告奋勇,报名前行。我向来信奉,好男儿当志在四方,党指向哪里,我就奔向哪里,何况我本身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叶青的话语中,透露出骄傲与坚定。
于是,叶青加入长征医院的精英医疗队,带着对祖国的深情厚谊,踏上了西部支援的漫漫征途。抵达当日,他们便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
“上午接待工作刚落幕,我们用完餐,耳鼻喉科的主任便找到我,说:‘我们特意为你留了个疑难杂症,慢性扁桃体炎转急性。’”
当时这位患者已经连续治疗了一个星期,用了各种药都不见好转,体温也难以下降,且扁桃体看上去依旧很糜烂。叶青凝神细察,顿觉此患者病情特殊,当机立断,建议切除扁桃体,直捣病灶。
“他们担忧地说,急性扁桃体炎不宜手术。我微笑回应,那不过是医生技艺高下之分,何须依赖高精尖之设备?”叶青的话语中,透露出自信与从容。
手术如期进行,病理切片结果如惊雷般震撼——患者并非扁桃体炎,而是白血病!这一发现,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患者的生命之路。
类似这样的奇迹,在叶青的西部支援之旅中屡见不鲜。他在那里坚守了三个月,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归来时,他们支援的医院对医疗队赞不绝口,叶青及其团队的技术水平与奉献精神,得到了高度的认可。
“不得不说,我们长征医院的技术,确实过硬。最终,长征医院为我们集体记下了三等功,我个人也荣获了这份殊荣。”叶青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与满足。他的故事,如同西部大地上的一曲壮歌,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攻克难题谱新篇
叶青的探索精神并不止于临床。早在上世纪90年代硕士期间,他就参与了海军医学研究所关于潜艇环境噪声及化学因素(甲苯、二甲苯)对人体影响的研究,为当时的灾难医学发展(如地震、火灾救援)奠定了基础。
他的科研高峰出现在2003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研究课题“喉癌功能保全性喉手术外科治疗及预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耳鼻喉领域内有三大常见肿瘤,分别是喉癌、上颌窦癌和鼻咽癌。在喉癌研究领域,他们发现尽管当时国内喉癌治疗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全喉切除术不再是高难度手术且效果良好,但切除喉部器官会严重影响患者讲话功能。这一难点激发了叶青所在团队的进一步探索:能否在切除肿瘤时尽可能保留喉部功能?
然而,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实现。若仅切除肿瘤,可能无法确保切除范围足够大以彻底治愈。那么,如何在切除肿瘤后有效修复,成为团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他们开始研究使用何种组织或材料进行修复。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3年,团队成功攻克难关,实现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巧妙地利用邻近组织对喉部结构进行精准修复和重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的喉功能!在手术初期耗时需4-5小时,随着经验积累最终缩短至约1.5-2小时。这项技术的诞生,如同一束光,为当时众多深受喉癌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影响。
如今的叶青,同时也在上海虹桥医院耳鼻喉科出诊,贡献他的专业力量。上海虹桥医院耳鼻喉科室的布局充分体现了现代耳鼻喉科发展的前沿——以微创技术为核心。其优势在于凭借高水平专家团队与先进内窥镜、动力系统等硬件,在适应症精准把控上卓有成效;同时,积极构建多学科诊疗(MDT)机制应对复杂病例,为患者提供整合优势资源下的最佳治疗方案。
(叶青与上海虹桥医院耳鼻喉科团队开展疑难病例研讨会)
口述实录:
(叶青主任医师受访视频)
1.擤鼻涕时用力过猛会诱发中耳炎吗?正确的耳腔、鼻腔清理方法是什么?
很多人在擤鼻涕时,习惯双手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这种做法一旦失误,两侧鼻腔都被捏住,导致通气受阻,此时鼻腔内压力增大,空气就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进而伤害耳朵,增加诱发中耳炎的风险。
正确的擤鼻涕方式应是:每次只捏住一侧鼻孔,轻轻用力擤出鼻涕,然后换另一侧重复此动作。如此操作,始终保证有一侧鼻腔是通气的,就能有效避免因错误操作对耳朵造成伤害。
耳腔清洁
关于耳部清洁,尤其是掏耳朵,存在不同观点。有媒体建议不要掏耳朵,但我认为不应一概而论。毕竟人类进化过程中早期没有医院时,也并非无法清理耳部。
在清理耳朵时,不推荐使用棉签,因为家中使用的棉签可能存放时间过长,已经发霉,清理过程中可能会将霉菌带入耳道,引发感染。在清理时,可使用干净、小巧的耳勺,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耳道和鼓膜。若耳部耵聍(耳屎)较多、较硬,或出现耳部疼痛、瘙痒、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
鼻腔清洁
鼻腔内往往会积累分泌物,定期清理有助于保持鼻腔清洁和呼吸通畅。但不推荐用手指抠,尤其是指甲较长时,容易抠破鼻黏膜,引发鼻出血。正确清理方式是到医院,由医护人员用生理盐水湿润鼻腔黏膜,使分泌物软化,再用枪状镊等工具将分泌物夹出。
2.为何儿童中耳炎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家长如何早期识别?
感冒是内科的讲法,当患者到耳鼻喉科就诊时,我们要分清到底是咽炎还是鼻炎。如果感冒不严重,就是普通感冒,那么服用一些常规的感冒药后,病情就会逐渐好转。但是如果发现感冒比较严重,服用常规感冒药后病情不见好转,这时候就要提高警惕了。我们需要考虑,这可能是咽炎或者鼻炎。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患者前往耳鼻喉科就诊。耳鼻喉科的医生在处理这类疾病方面更加专业,能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从而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3.游泳爱好者如何预防中耳炎?
患有慢性中耳炎、耳膜穿孔这类疾病的患者,原则上不建议去游泳。倘若患者经常游泳,进水几乎是难以避免的情况。一旦耳朵进水,若处理不及时,引发中耳炎的可能性极大。
另外,对于普通人群而言,游泳时如何避免耳朵进水也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此,我有几点个人建议。首先是规范的游泳姿势和动作。很多时候,耳朵进水正是因为游泳动作不正确导致的。当然,如果不幸耳朵进水了,可以尝试通过单脚跳跃等方法让水流出,网上也有很多相关教程可以参考。如果尝试后感觉水已经排出,那自然没有问题;但如果感觉水仍未排出,最好及时前往耳鼻喉科就诊,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健康问题。
4.教师、主播等群体常患声带息肉/喉炎。针对这类人群,您有什么防治建议吗?
目前国际上的普遍观点认为,声带小结和息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用嗓不当,而非单纯的使用过度。有人可能会抬杠说,像张学友那样的歌唱家,能在台上连续演唱三个小时却毫无问题,而我们普通人根本做不到。这是因为人家经过专业训练,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用嗓自然更为科学合理。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用嗓时并不注意方法,喜欢尖声叫喊或者憋着嗓子讲话,殊不知这对喉咙的伤害极大。因此,寻找并掌握良好的发声方法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刚刚起步,一些音乐学院等相关机构已经开设相关课程,教大家如何正确用嗓。甚至有些医院也设立了嗓音专科,有专业的嗓音师指导人们科学发声。
从医学角度出发,除了注意发声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嗓子。比如,喝水时可以泡点胖大海、菊花等,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饮品对嗓子有一定的调理和保护作用。另外,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讲话。
专家简介:
叶青
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
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耳鼻咽喉专业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曾在上海长征医院耳鼻喉科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二十余年,有丰富的耳鼻喉科临床工作经验,为第二军医大学A级教员。现任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德医风优良,曾荣立个人三等功。
擅长:
耳部疾病、鼻部疾病、咽喉部的良恶性疾病及耳鼻咽喉科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包含耳鸣、耳聋、中耳炎、鼻炎、鼻窦炎、鼻出血、咽炎、咽喉炎、鼾症、美尼尔、声带疾病等耳鼻喉病症。
本文撰稿/谢曼丽
摄影摄像/美术设计/刘丹红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