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

送夏迎秋,中医教你养“心”之道

2025-09-0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夏秋之交,养“心”有道,特邀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汪天湛副主任医师与你聊聊。
        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顾海鹰报道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据WHO统计,世界上约80%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方方式的改变,冠心病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早期防治冠心病刻不容缓。眼下虽已入秋,可“秋老虎”的闷热高温仍不时来袭。在这种气候下,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容小觑。

(图片创作/即梦AI)

 
       夏秋之交易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夏秋之交哪些原因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呢?
       1.     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入秋后,气候变化较快,早晚温差较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患病率也会提增,这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病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或加重。
       2.     户外运动少,补水不及时夏秋交替时节,午时气温仍然较高,不少人不愿意户外活动,加上天热容易出汗,如果水分补不足,容易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粘稠,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3.     作息不规律,血脂血糖控制难夏秋之交昼长夜短,不少人作息不规律,喜欢熬夜,甚至常常外出宵夜,睡眠时间少,加之晚上宵夜容易出现热量摄入过多,血脂、血糖控制不佳;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中医防治冠心病有独特的优势
       当前现代医学飞速发展,针对冠心病的治疗手段多样,日新月异,但对于日常的调护,中医的“治未病”与“辨证论治”理念对于防治冠心病有着独特的优势。1.顺应四时,防护有道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的关系,主张“顺四时,适寒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冠心病的发病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尤其是秋冬季,冷空气来临,引起冠脉痉挛,造成冠脉血流减少,导致心肌缺氧加重,很容易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因此切记“顺应时气,谨查阴阳”,夏季不可贪凉求爽、饮冷过度,损伤脾胃,秋冬季谨避风寒,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寒冷的刺激。2.调畅情志,精神内守中医学认为内伤七情是冠心病的一大诱因。冠心病患者常有心烦、急躁、苦闷、多疑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存在会导致气血壅滞,血脉不畅,加速冠状动脉硬化。因此,应培养愉悦的情绪,塑造开朗乐观的性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事随和,克服偏执,不苛求他人,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及情绪激动。精神愉悦则气血和润,血脉畅达,有利于体质的改善。
       4.     调摄饮食,以适为度中医学认为,冠心病患者多因过食膏粱肥厚,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长期大量食入高盐高糖、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对应。
因此,冠心病患者因遵循清淡饮食的原则,做到低盐低油低脂低糖,少食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猪油、动物内脏、蛋黄、黄油等;多食蔬菜,改变油炸煎煮等不合理的烹调习惯。同时应遵循辩质论食原则,依据体质类型,选择恰当的饮食,纠正病理体质。
      1.      偏阴虚体质:面色潮红、有烘热感,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眩晕耳鸣,小便短涩,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弦细。推荐饮食:百合、莲藕、银耳、梨、甘蔗等。少食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韭菜、茴香、辣椒、葵花籽、酒、咖啡、浓茶等性温燥烈之品。
      2.    偏阳虚体质: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易出汗,精神不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舌胖大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推荐饮食:韭菜炒核桃仁、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3.     偏痰湿体质:形体肥胖,胸闷、气短、乏力,食欲不振,活动时喜出黏汗,嘴里常有黏腻或甜腻感;常伴有口臭、腹胀,大便黏腻等症状。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推荐饮食:扁豆、赤小豆、薏苡仁、山药、白萝卜、冬瓜、绿豆芽、芹菜等。、
      4.      偏血瘀体质:痛有定处,口唇暗淡或紫,舌质暗、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涩或结代。推荐饮食:木耳、山楂、竹笋、紫皮茄子等。
 
       运动以及持续、规律的运动,可降低血压、血脂、血糖及血粘度。而过度的体力活动,超过生理负荷的运动,则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冠脉痉挛、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由此可见,祖国医学的“中合”之动对预防冠心病有重要意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推荐步行、太极拳、木兰操等,但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忌操之过急。
       另外,日常生活中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穴位点揉也能起到养心护心的保健作用。

       保健穴位:
      1.点揉内关穴位置: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摩方法:点揉约1分钟后缓缓放松点揉手以结束治疗,两手交替点揉对侧。每天不限时段、场所,均可操作。保健作用:点揉内关穴能够有效提高心肌无氧代谢的能力,缓解胸闷等不适症状。
      2.点揉神门穴位置: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按摩方法:点揉每侧各1分钟。此手法最适合晚间睡前操作。保健作用:点揉神门穴能够松弛白天过度紧张焦虑的中枢神经,增加冠状动脉血液流量,具有益气养血、安神补心的功效。
       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是需要长期防控的慢性疾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药物是否需要调整,也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根据病情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调整,切忌自作主张。针对不同体质的患者,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中药煎剂、中成药、膏方等对于冠心病患者补虚疗疾往往能起到与西医治疗优势互补,增强疗效的作用。但切记一定要在有经验的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服用,切不可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或者“自己当医生”,擅自购买所谓的“中药”,以免药不对症,甚至耽误病情,危及生命。

       专家简介:

       汪天湛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心脑血管病、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眩晕病(包括经手法复位后仍有残余症状的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性偏头痛、心因性眩晕等)、慢性肾脏病(蛋白尿、血尿)、脾胃病、慢性咳喘、失眠、肿瘤术后及亚健康中医调理等。对更年期综合征、月经病、湿疹、痤疮、带状疱疹、反复口腔溃疡等也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学术任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流派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王文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成员。入选上海市“杏林新星”人才培养计划,主持上海市卫健委课题1项,院级课题2项,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专著3部,作为团队成员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专家门诊:周五全天(以当日挂牌为准)眩晕整合门诊:周三下午(以当日挂牌为准)
 

本文作者/汪天湛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刘丹红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