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时节,阳光灿烂,暑热炽盛,外界环境湿气较盛,湿热交蒸,大幅增加了中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老年人和儿童等体温调节能力弱的人群更为危险。本期将科普夏季养生的特点、养生保健的误区及合理运用食疗和药膳等知识,帮助大家充分利用中医养生智慧进行清热解暑、防病治病,健康舒适地度过炎炎夏日。
(图片创作/即梦AI)
炎夏养生难度大
唐代中医养生家孙思邈认为,炎夏养生难度大。因为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气候炎热,人体的阳气外发,伏阴在内。在热浪滚滚的炎夏,人们往往喜爱寒凉的环境和食物,比如吹空调、吃冷饮等。稍有不慎,致使体内的阳气容易虚损,导致腹痛、泄泻等疾病。
因此,炎夏养生需多管齐下:
•饮食调理:合理搭配饮食,为身体提供充足营养。
•适度运动:选择打太极拳、慢跑、散步等运动,增强体质。
•规律作息:晚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
•精神调摄:保持神清气爽、胸怀宽阔,防止情绪中暑,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走出夏季养生误区
误区一:过早晨练
夏季清晨6点钟之前,由于雾气笼罩,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消散,加上绿色植物在晚上缺乏阳光的光合作用,小区或公园里不仅缺乏新鲜空气,而且二氧化碳积聚,对人体的健康不利。所以,要在早晨6点钟以后太阳出来了进行晨练。
误区二:过度贪凉
因为天气炎热,有些人图一时舒服,喜爱选择寒凉的环境和冷饮进行解暑,往往将空调温度设置过低,爱吃冰激凌或冰西瓜,喝冰水等。但过于寒凉容易使体内的阳气更加虚损,引发许多疾病。所以,空调温度设置在26℃左右即可,不要开得太低,老年人和婴幼儿还可以将空调温度设置更高一些,尤其在晚间睡觉时不要让空调或电扇的风对着身体直吹,以免着凉和造成面瘫。
此外,夏季吃冷饮还要控制摄入量、避免空腹食用、注意卫生。冷饮虽能解暑,但过量或不当食用可能会引发肠胃不适、影响消化功能,甚至导致一些严重的健康问题。
误区三:长时间冲凉
炎夏时节人们因为外出活动吸收了大量的热量,肌肤毛孔处于张开状态,如果回家立即长时间冲凉会使毛孔迅速闭合,热量滞留于体内,不利于散热。另外,冲凉时脑部的血管迅速收缩,容易造成脑缺血。尤其是有些中老年人本身就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血液黏度较大,容易导致头晕目眩。
误区四:外出不戴太阳镜
有些人夏季外出不戴太阳镜,而在紫外线影响下,磷离子容易与晶状体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不可溶解的磷酸钙,导致晶体硬化与钙化。同时,紫外线还影响晶状体的氧化还原过程,促使晶状体蛋白变性,容易患角膜病、白内障、夜盲症等眼病。所以,夏季外出活动应戴太阳镜。但太阳镜镜片颜色过深,会影响视物的能见度,对眼睛不利,需选择灰色或墨绿色镜片的太阳镜。
夏季饮食有讲究
1.注重清热祛湿食物
夏季不当的饮食会损害人体健康,比如酷爱冷饮,寒湿之邪易侵入人体,导致诱发暑湿兼寒的病证。所以,饮食调养要注重吃一些清热、祛湿的食物,适当吃些苦味和辛味食物,比如苦瓜、百合、西瓜、薏米、洋葱、山药、小米、冬瓜皮、玉米须、生姜等。
2.主动适量喝水
炎夏气温高、出汗多,不要等口干舌燥才喝水,特别是老年人应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人体缺水时,全身的血容量减少,心脏的灌注压降低,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另外,缺水后小便减少,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容易产生慢性中毒。所以,应适时喝水,每次饮水量不要太多。
3.饮食清淡,荤素搭配
夏季人体胃酸分泌减少,加上饮水较多,冲淡了胃液,导致胃肠消化功能减弱,因此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但也不能完全拒绝荤菜。天气炎热,新陈代谢加快,消耗能量较多,除了多吃些营养丰富的素菜及豆制品外,还应适当吃一些蛋、奶、鱼和瘦肉。不要太油腻,以清蒸、凉拌等方式烹调,保持食物的营养。
三款食疗方,祛湿清暑热
1.清炒西瓜皮
•材料:西瓜皮100克。
•做法:削除西瓜皮外面绿色皮,洗净切碎。锅中加适量食用油,烧热后倒入西瓜皮,加少许食盐翻炒片刻即可食用,每日1次。
•功效:清热解暑、调脂利水,适用于风热目赤、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风热患者。
2.荷叶枸杞薄荷茶
•材料:新鲜荷叶1张,枸杞6克,新鲜薄荷30克。
•做法:将荷叶洗净切碎,薄荷洗净,与枸杞一起放入大茶杯中,倒入适量沸水,盖上杯盖闷泡15分钟即可饮用,每日2次。
•功效:解暑除烦、调脂利水、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目赤、咽喉肿痛、高脂血症患者。
3.绿豆薏米粥
•材料:绿豆50克,薏米5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绿豆、薏米洗净,大米淘净,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熬煮成粥,可根据个人口味加适量冰糖,早、晚各食用1次。
•功效:清热解暑、祛湿健脾、利尿,还可预防中暑。
本文作者/刘正辉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