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参加剧烈运动时,新陈代谢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般增快,体温也随之升高。但人是恒温动物,只有让体温保持恒定,身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为了把体温降至正常范围,人体会采取多种降温措施,像辐照、对流、传导。不过,当环境温度升至34℃以上,这些方法就如同失灵的机器,起不到散热效果了,这时人只能依靠出汗,让汗液蒸发带走热量。
炎夏看足球比赛时,我们常能看到运动员挥汗如雨。在每个回合的短暂休息里,他们喘着粗气,大口喝水,还把水往头上浇。你可能会好奇,瓶里装的是盐水吗?错啦,是纯水或者矿泉水。
(图片创作/即梦AI)
出汗会让人丧失水和一些盐分,汗液里水占99%以上,剩下的是钠盐和少量其他物质。有趣的是,汗液中所含的盐分并非固定不变。一个人在高温环境中运动,会逐渐适应高温。经常运动的人就像经过特殊训练的“耐热高手”,体温上升不明显,出汗较少,汗液中钠盐的浓度也较低。而且,钠盐浓度还和出汗量有关,出汗量少的时候,汗液里钠盐较多;出汗量越多,钠盐浓度越低。当一天出汗量达10000ml时,汗液中的含钠量极低,几乎和纯水没差别。人体大量出汗时,主要是失水,医学上称为“高渗性失水”。这时候,人体迫切需要补充的是淡水,而不是盐,也就是说,出汗越多,越得补充淡水。
就像海船远航,储备淡水至关重要。如果船只搁浅,淡水喝完了,海员绝不会喝海水。因为人体液含盐分和海水不同,喝了海水会导致细胞内脱水,危及健康甚至生命。有经验的海员在万不得已时宁可喝自己的尿液自救,也不碰海水。
有人担心运动员只喝淡水不补充钠盐会造成“水中毒”。其实,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和肾脏就像精明的管家,能很好地调节水的代谢平衡。除非短时间大量饮水,还患有脑垂体分泌失常或肾脏排水功能很差,才会出现“水中毒”,而能参加剧烈体育锻炼的运动员一般不会有这种情况。有些科普文章主张运动喝淡盐水,这其实是个误区。正确做法是汗出得越多,越不能饮含盐饮料,饮淡水才能符合生理卫生,保持体内水、钠平衡。
另外,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正常人每日摄入钠盐以5克为宜,但中国人整体吃盐过多,北方人更是如此,这可是养生保健的一大隐患。国外运动医学专家也建议,运动员剧烈运动时,要随时用水浇头、浇身散热,随时饮淡水,而不是含盐饮料。夏天喝水的学问,你了解了吗?
相关链接:
“降火”药别乱服
像牛黄解毒丸等降火药,最初服用时非常见效,但用久了效果就不那么好了。为此有的人自行加大了药量,但医生提醒:“降火”药最忌服过量,千万不能擅自加药。
常见降火药(如牛黄解毒丸等),大多都采用雄黄等药物成分调制,其中,雄黄的主要成分为三硫化二砷,遇热易分解氧化,变成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即俗称的砒霜),其毒害作用可影响到神经、消化、造血和泌尿等系统,长期服用可能会造成慢性砷中毒。另外像三黄片、牛黄上清丸等,也含有大黄、黄芩、生石膏等成分,其中不少是矿物药,用量更要谨慎。
此外,成人与幼儿,孕妇或体弱者与健康者,服用降火药时也有明显区别。以出现口渴、唇裂、舌尖红等症状为例,成人可服牛黄清心丸,但小儿则宜用导赤丹或珠黄散。而孕妇或身体虚弱的人上火时,不可滥用牛黄解毒丸等。医生建议,若用药3~4天内尚不能有效缓解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求医。
本文作者/秦雅玲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