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向内寻找精神家园与幸福——贺岭峰博士“幸福•责任”主题演讲活动侧记

2019-01-31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眼下经济已经不是威胁我们生存的困难了,接下去是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

  2018年12月,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试点地区建设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工作目标是到2021年底试点地区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在2019年1月26日,上海外服联合芒果心理于上海市外服大厦举办贺岭峰博士2019“幸福•责任”跨年主题演讲活动,贺教授自博士时期就开始对幸福课题进行追踪研究,二十多年一直致力于建构适合东方人的“中式幸福”理论体系。此次选定“幸福•责任”主题旨在响鼓重槌,为创造“中国•幸福观”发声,为实现真正的中式幸福付诸行动!

  演讲中,贺博士复盘了2018年备受关注的120起社会事件,通过聚焦事件带来的社会情绪反应,展示了当前国民心态特征,并指出人类进化形成的记忆“偏好”和个体内在的不整合状态是“不幸福感”产生的根源;通过深度解析古今中外学者的“幸福观点”,贺博士认为,幸福感并不等同于快乐感,而在于个体内外是否均处于和谐状态,提出了在“如常生活”中寻求“非常感受”,在协调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探索幸福之道。

  贺博士结合自身感悟,从“跨域”、“混龄”、“好玩”、“包浆”、“睡觉”、“微笑”和“回味”七个方向,形象化地给出了2019年国民追求幸福的建议。

  贺博士援用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来实证说明,走出“不幸感”的关键在于快乐线索的再度唤起。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培养孩子,都要注重营造快乐记忆,种好幸福种子。

  主题演讲结束后,六位心理学专家走上讲台,论道交锋,探索幸福和责任的内在关联。专家们和台下观众精彩互动,在解读实际问题中共同厘清幸福之要,一起觉察责任之力,让责任驱动幸福前行!

  在活动中,中国心理学会副监事长、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孙时进表示,十部委的文件代表心理学已经从以往的“下医治病”到了“上医治国”的层面,它不单关注健康中国,也关注平安中国,通过切切实实的了解国民的需求,使国家真正达到一种平安幸福、健康美丽、和谐统一。

  他认为,眼下经济已经不是威胁我们生存的困难了,接下去是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会关注如何让不快乐的人变得快乐。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这需要千百万人的智慧。

  围绕如何获得幸福,快乐地生活,世界医疗网也在当天采访了多位与会的专家学者,从“关系与责任”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良好教育的先决条件是了解教育对象

  “我觉得现在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积极因素在增加,但是由于社会节奏加快,中小学生也面临了不少问题,比如压力带来的情绪问题,家长过度焦虑也影响了中小学生的焦虑水平和情绪状态等”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长沈之菲说。她认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对学生来说属于积极的因素加以发挥,尽量避免或缓解消极因素。不仅要教给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试方法,而且要帮助学生突破自我,学习设计生涯规划等。

  “现在有些家长很急给孩子报补习班,,要超出学校教育要求。其他家长坐不住了,也被裹挟着进入补课行列,这对孩子伤害比较大。其实,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有什么特点,是否需要这种方式。只有真正看见孩子的长处、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判断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最好。”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卢家楣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良好教育的先决条件是要了解教育的对象,了解教育对象才能知道什么教育奏效。

  受中国心理学会的委托,卢家楣教授主编了中国第一套涉及到心理的《人类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包含《婴幼心理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心理十万个为什么》《青少年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三册。丛书由百名心理学专家,几经易稿,终于在2018年7月出版,主要读者为家长、老师。这三本书包含两条线,一条线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特点,一条线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生活课题。卢家楣教授说,这套书能帮助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错综复杂的青少年、儿童、婴幼儿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他说,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少年个体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人们先从家庭中出来,然后走进学校、整个社会。家庭是第一个所学校,爸爸妈妈是第一任教师,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沈之菲理事长提到,他们比较担心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太大孩子们不想长大,他们会退回到父母的家庭中,如果规模变大将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为一个成年人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做贡献。“亲子关系无疑是决定一个孩子健康心理品质的首要关系。心理学对早期母婴关系的研究发现,母婴关系对孩子的依恋状态和一生幸福都会有影响。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让孩子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会长陈增堂认为,家庭关系是一种特殊性的社会关系,如果一个人在家庭里没办法处理好关系,往往在社会中也比较容易遇到困难。高校学生的问题大致上可以分为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情感问题,这些问题背后也有亲子关系问题的影子。他表示,大学生基本已经是成年人,他们与父母比较好的模式应该是既尊重长辈,又带有一定的平等关系,甚至朋友关系性质。所谓平等的亲子关系通常是能够做心口“一致性”的沟通,既尊重长辈,同时能够合理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思想。

  而在学校中,高校学生也要学会动用自身和公共的资源来应对问题,同时在高校这个试炼场里好好的试炼,学习业务知识、专业知识,也不可轻视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养成。

  幸福需要1%运气+50%智慧+49%反复练习

  今天我们的婚姻形态比以往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婚姻形态更复杂,现在我们既强调天然性的缘分和爱情,也重视婚姻中的自我成长,同时二人的结合又必然成为经济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这种复杂性已经成为结婚难的原因之一,据上海市婚姻介绍管理协会会长徐天立介绍,“2017年全国结婚率为7.7‰,比上年降低0.6个千分点;离婚率为3.2‰,比上年增加0.2个千分点。上海的离婚/结婚比为46.8%,八万多对新人结婚,四万多对夫妻离婚。”

  他认为,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里,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大都缺乏恋爱相关教育。“如何恋爱,如何结婚,如何经营家庭,大多数人是摸着石头过河,犯错的几率非常高,所以失败的概率也很高。”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恋爱、婚姻中获得幸福呢?

  关于爱情有一个著名的三角理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沈奕斐解释说,它包括关于性的唤醒、亲密的关系、维持关系的承诺三个部分。而婚姻关系则复杂多了,除爱情关系以外还增加了法律关系,并且赋予了人们更复杂的社会角色,比如你是一个人的妻子,还可能是母亲、儿媳、妯娌等等。

  人们对关系和角色会有很多想象,当我们发现对婚姻的期待与现实有差距以及当爱情遇到责任风险时,要维持原有爱情关系就会比较艰难,故有人会觉得“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但没有婚姻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沈奕斐教授认为单纯依靠恋爱关系而没有婚姻的承诺与责任的承担,维持长久的爱情会碰到很多困难。有时候责任的加入反倒也会使这份关系变得更加沉稳、深刻,当然这两者之间并不完全等同。

  让爱情或婚姻关系保鲜是个巨大的话题,个体在维持关系时需求是多样的,难以一言以蔽之。从研究角度讲,几乎不能发现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所有人的问题,所以人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建立一种思维模式,在彼此对双方角色的幻想与现实间找到平衡点,了解自己和对方身上好的部分,你们关系里好的部分,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学会扩大我们好的部分,压缩不好的部分。“健康的两性关系不是永远不发生矛盾,有冲突是正常的。健康的两性关系就是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两个人都有动力或者意愿去一起解决,并且我们有能力找到解决方法。”

  沈奕斐教授说,“如果一个家庭要真正幸福,需要1%的运气,50%的智慧和49%的反复练习,让家庭充满能量,让每个人都充满动力地去生活,这样家庭才能走向幸福”。

  本文作者:张狮驼

  本文摄影:薛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