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请侬捺吾送到六院”

2021-07-20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在上海医疗媒体圈里,顾海鹰老师一直深受欢迎。她说,做医院宣传和医学科普工作,就是“幕后英雄”,医学专家在各类媒体上成功登场,离不开自己幕后的牵线搭桥。而她一直在品味着这份“绿叶”的快乐!本期我们推出顾老师谈上海话,以飨读者。

  我工作的单位是上海的一家三甲医院,全院医护员工几千号人,来自五湖四海;每天就诊的患者上万人中不仅有上海人,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呢!

  学说上海话,是外地来沪工作的人愿意做的事;学说普通话,则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同事热衷的事,说普通话,说沪语,这期间还真能让我说上几个“段子”。

  我们医院一位山东籍娄医生,刚来上海时有一次打车回医院,他自以为跟司机说的上海话很“溜”:“请侬捺吾送到六院。”

  结果车子开呀开,娄医生也没注意,一直到车停下来一看,“怎么到了植物园?”司机振振有词:“侬勿是讲到植物园吗?”

  娄医生知道自己的上海话还比较“大兴”(沪语),除了单位里在一起的同事能连猜带蒙地明白他那“洋径帮”(沪语)的上海话,很多公民同志是听不懂的,娄医生只好“闷进”(沪语),让车子调头接着开。

  这事一点都不影响娄医生学说上海话的积极性,几年下来,他的沪语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他这位专家不仅能说上比较标准的上海话和患者交流:“侬啥地方勿惬意,吾来帮侬看看!”,还娶了一位美丽的上海娘子,跟太太的交流就方便啦!

  还有中医科的孙博士,好象是陕西人。

  有一天,孙博士穿着白大褂在医院的风雨走廊里遇到一位说上海话的老太太问路:“医生,呐单位病房电梯拉啦阿里(在哪里)乘?”

  孙博士特热情,手向前一指,普通话特标准地指路:“您沿着风雨走廊往前走,出了门再往前走就到了医院大门,出了大门往右拐,到马路对面乘89路公交车就能到地铁了。”

  看着老太太一脸迷茫,孙博士更加热情地重复了一遍。

  老太太还是不明白。

  正巧有人从边上过,用普通话对孙博士说:“她是问你电梯在哪里乘。”

  孙博士把这“段子”告诉我时,我劝他说:“那您赶紧学上海话吧!”“太难啦,比学英语还难,学也学不会。”孙博士摇头。

  孙博士学不会上海话,我的师傅M老师又学不会普通话。

  我刚从部队转业回到上海工作时,虽然因为妈妈是上海人我多少会说几句上海话,但是很多地道的沪语还是M老师教我的。

  比如姓氏中的“徐”用上海话“双该(音)人徐”和“许”分开,否则,在我听来许、徐都是一样的发音。

  我天天跟M老师在一起沪语水平“日长夜大”(沪语)。可是我让M老师学普通话,她说学不来这“官话”。

  上海人一直管普通话称之为“官话”。

  没想到,在我离开M老师换了其他工作后,她还真遇上了一次非说“官话”的事。

  那年,北京等上级机关组团来院检查工作,其中有一项检查是由D科室负责人M老师汇报情况。

  M老师刚说了几句话就被检查团成员打断:“对不起,请您用普通话。”

  M老师急得脸都红了,用“洋径帮”(沪语)的普通话回答:“吾讲不来普通话的。”

  “她是不会讲普通话的,看材料吧,我们准备了书面材料。”医院领导出面打圆场,事情也就过去了。

  M老师到退休也没把“官话”学会。

  不过,认真学好“官话”的上海人还是很多的,据解放日报的一篇报道说,70.47%的上海市民能使用普通话与人交谈。

  在我们医院X书记那可是最具说服力的例子。

  有几次我去他办公室请示事情,就看他手里拿着材料嘴里念念有词,看我进去还说:“你听听,这几位同志的名字普通话是不是这么读的。”

  领导这么敬业,不耻下问,作下属的诚惶诚恐,赶紧站在旁边当起了普通话教员。

  还真别说,X书记在大会上说的“官话”基本上是“字正腔圆”,配上浑厚的男中音,“蛮灵咯!”(沪语)。

  行文至此,抄录报纸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专家呼吁,提升城市文明从细节入手,市民应改变语言习惯,多讲普通话。”

  以上是几年前写的拙文,此文还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民晚报》上刊载过,今天自己看看,想想,发现了新的问题。

  在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提倡说普通话是需要的,但是,保护地方特色,保护地方语种亦是不可忽略的。

  如今上海的小朋友会说上海话的比例不高,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里通用语是普通话。

  小朋友回到家,用普通话和爸爸妈妈说话,爸爸妈妈跟着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即使爷爷奶奶外婆外公说的是沪语,但遇到孙辈,立马改用“洋径帮”的普通话了!

  这种“自然”的转换,反应之迅速,神态之淡定,在上海的千家万户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上海话,又称沪语,属地方方言。在我们国家有几千种方言,上海话是其中之一,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

  只是,如今沪语遇到了“尴尬”。

  所以,今年上海电视台《新闻坊》联合“滑稽剧团”举办第五季“大家讲白相 沪语夏令营”,由专业沪语演员“手把手教学”,“说学演唱”、“经典桥段”,使得报名的小朋友能够“萌宝一口上海话,走遍申城顶吃香”。

  所以,《新民晚报》专门开辟上海话专栏和专题;上海广播电台开播“上海话频道”;上海的公共交通车有“双语报站”(普通话和上海话)……

  但是,喜忧参半!

  喜:保护方言纳入国家文化战略,社会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忧:上海人包括新上海人中很少说上海话的现状依然如故。但是,前途光明!

  上海这座城市,历来就有“能做成事”的传统。

  我会说普通话,现在还在跟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播音学”博士、大学播音系主任、播音专业副教授郑伟学习如何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我们“20-郑老师语言表达精英群”里有500名同学是“志同道合”滴!郑老师语言表达群有N多个嘞……

  我也会说还算地道的上海话,那是和邻居和老友和孩子们“嘎三胡”(沪语)的最佳工具,就是说上海话可能会影响我说普通话时“平翘舌音”分不清,ε=(´ο`*)))唉!乡音难改哦!

  我努力着!

  本文作者/顾海鹰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