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病患者需定期进行相关化验检查,基本项目涵盖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大生化项目几十项,可适当精简)、血沉、CRP等。这些定期化验是疾病管理和随访的必要举措,核心目的在于监测药物安全性、评估疾病活动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预防严重并发症。
检查项目需个体化调整
检查项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用药类型(如激素、生物制剂)和患者基础状况(如肝肾功能)进行动态调整。患者务必遵医嘱复查,切不可因担忧“过度检查”而自行停药,以免导致病情失控。
定期化验的必要性
1.监测药物副作用
风湿免疫病治疗常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对造血系统、肝肾功能、胃肠道等造成损害。具体表现如下:
•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肝肾功能损伤,需定期查大便潜血、肝肾功能。
•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等,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骨密度。
•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孢素):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血细胞减少)或损伤肝肾,需定期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药浓度。
•生物制剂:虽对肝肾影响较小,但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尤其是结核),需结合胸片、结核筛查(如PPD试验)。
2.评估疾病活动性
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是反映炎症活动的重要指标。风湿病复发时,这些指标会升高,提示需调整治疗方案。若仅凭症状判断病情,可能遗漏隐匿性炎症进展,导致器官不可逆损伤(如肾脏、关节)。
3.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
不同药物需针对性监测:
•羟氯喹使用者需每年查心电图和眼底(防视网膜病变)。
•来氟米特使用者需定期查胸片(防间质性肺炎)。
根据肝肾功能、血细胞计数等结果,医生可调整药物剂量或联用保护性药物(如护肝药)。
4.预防严重并发症
风湿病患者结核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尤其使用生物制剂或免疫抑制剂时,定期筛查结核可避免活动性结核病爆发。长期用药可能诱发多脏器损伤(如肾衰竭、肺纤维化),早期发现可干预。
是否属于“过度检查”?
否,理由如下:
1.基于药物毒性的必要性
证据明确强调,定期化验是"指导治疗的意义大于诊断"。例如,肝肾基础功能未知时用药,可能加重器官损伤。而且,检查频率并非固定不变,病情稳定者可2-3个月复查,活动期需更频繁,体现个体化原则。
2.避免更严重后果
自行停药或减药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或恶化。例如,糖皮质激素突然停药可能引发肾上腺危象。未及时监测药物副作用(如环孢素肾毒性)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
3.专家共识与临床实践支持
多篇指南及研究指出,定期复查是风湿病规范治疗的核心环节。
特别提醒:需避免"僵化过度检查",但也强调需结合临床症状和药物风险制定方案,而非否定复查本身。
文章来源/华东医院白塞病风湿病公众号
本文作者/管剑龙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