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糖尿病是终生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治疗目的是:消除高血糖引起的临床症状;积极预防并及时纠正酮症酸中毒;纠正代谢紊乱,力求病情稳定;使患儿获得正常生长发育,保证其正常的生活活动;预防并早期治疗并发症。
糖尿病治疗强调综合治疗,主要包括5个方面:合理应用胰岛素;饮食管理;运动锻炼;自我血糖监测;糖尿病知识教育和心理支持。糖尿病治疗必须在自我监测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和饮食管理、运动治疗等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酮症酸中毒迄今仍然是儿童糖尿病急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必须针对高血糖、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可能并存的感染等情况制订综合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血气分析和血液、尿液中糖和酮体的变化,随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医源性损害。
(1)液体治疗:液体治疗主要针对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酮症酸中毒时脱水量约为100ml/kg,一般均属等渗性脱水,应遵循下列原则输液。
输液开始的第1小时,按20ml/kg(最大量1000ml)快速静脉滴注0.85%氯化钠溶液,以纠正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和肾功能。第2~3小时,按10ml/kg静脉滴注0.45%氯化钠溶液。当血糖<17mmol/L(300mg/dl)后,改用含有0.2%氯化钠的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要求在开始的12小时内至少补足累积损失量的一半。在此后的24小时内,可视情况按60~80ml/kg静脉滴注同样溶液,以供给生理需要量和补充继续损失量。
对外周循环稳定的患儿,推荐48小时均衡补液法,即48小时均衡补入累积损失量及维持液,总液体张力约1/2~2/3张。补液中根据监测情况调整补液中的离子浓度及含糖液等。
患儿在输液开始前由于酸中毒、分解代谢和脱水的共同作用,使血清钾浓度增高,但总的体钾储备可能被耗竭。随着液体的输入,特别是应用胰岛素后,血钾迅速降低。因此,在患儿开始排尿后应立即在输入液体中加入氯化钾溶液,一般按每日2~3mmol/kg(150~225mg/kg)补给,输入浓度不得>40mmol/L(0.3g/dl),并应监测心电图或血钾浓度。
酮症酸中毒时的酸中毒主要是由于酮体和乳酸的堆积,补充水分和胰岛素可以矫正酸中毒。为了避免发生脑细胞酸中毒和高钠血症,对酮症酸中毒不宜常规使用碳酸氢钠溶液,仅在血pH<7.1,<12mmol/L时,始可按2mmol/kg给予1.4%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滴注,先用半量,当血pH≥7.2时即停用,避免酸中毒纠正过快加重脑水肿。
在治疗过程中,应仔细监测生命体征、电解质、血糖和酸碱平衡状态,以避免在酮症酸中毒治疗过程中发生合并症,如脑水肿等。其表现为头痛、意识不清、嗜睡、痉挛、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脑疝等。
(2)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多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
对有休克的患儿,在补液治疗开始、休克逐渐恢复后才可应用胰岛素,以避免钾迅速从血浆进入细胞内,导致心律失常。
将胰岛素25U加入等渗盐水250ml中,按每小时0.1U/kg,自另一静脉通道缓慢匀速输入。每小时复查血糖,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输入量。血糖下降速度一般为每小时2~5mmol/L,胰岛素输注浓度一般不低于0.05U/(kg·h)。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注应持续至酮症酸中毒纠正(pH>73,血糖<12mmol/L),必要时可输入含糖的1/3~1/2张液体,以维持血糖水平为8~12mmol/L。当血糖<17mmol/L时,应将输入液体换成含0.2%氯化钠的5%葡萄糖液。只有当临床状况稳定后方可逐渐减少静脉输液,改为口服液体治疗,能进食后或在血糖下降至<11mmol/L、酮体消失时停用静脉注射胰岛素,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每次0.25~0.5U/kg,每4~6小时1次,直至血糖稳定为止。在停止滴注胰岛素前半小时即应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RI)0.25U/kg1次。
(3)控制感染:酮症酸中毒常并发感染,应在急救的同时采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酮症酸中毒在处理不当时,可引起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碱中毒、心功能衰竭或肾衰竭等情况。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随时调整治疗计划,避免因处理不妥而加重病情。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