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儿科 > 儿童糖尿病 >

儿童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014-09-17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型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由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了胰岛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当胰岛素分泌减少至正常的 10 %时,即出现临床症状。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在 1 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 .遗传易感性 根据对同卵双胎的研究, 1 型糖尿病的患病一致性为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由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了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当胰岛素分泌减少至正常的10%时,即出现临床症状。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遗传易感性  根据对同卵双胎的研究,1型糖尿病的患病一致性为50%,说明本病病因除遗传因素外,还有环境因素的作用,属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通过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研究发现,HLA的D区Ⅱ类抗原基因(位于6p21.3)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已证明与HLA-DR3和DR4的关联性特别显著。还有研究认为,HLA-DQβ链上第57位非门冬氨酸及HLA-DQα链上第52位精氨酸的存在决定了1型糖尿病的易感性;反之HLA-DQβ链上第57位门冬氨酸和HLA-DQα链上第52位非精氨酸则决定了1型糖尿病的保护性。但遗传易感基因在不同种族间有一定的差别,提示与遗传多态性有关。

    2.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化学毒物(如链尿菌素、四氧嘧啶等)、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如牛乳中的α、β-酪蛋白、乳球蛋白等)有关,以上因素可能会激发易感性基因者体内免疫功能的变化,产生β细胞毒性作用,最终导致1型糖尿病。

    3.自身免疫因素  约90%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初次诊断时血中出现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胰岛β细胞膜抗体(ICS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以及谷氨酸脱羧酶(GAD)自身抗体、胰岛素受体自身抗体(IRA)等多种抗体,并已证实这些抗体在补体和T淋巴细胞的协同作用下具有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新近证实,细胞免疫异常对1型糖尿病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源性细胞因子自介素-12会促进初始型CD4+T细胞(TH0)向Ⅰ型辅助性T(TH1)细胞转化,使其过度活化而产生TH1细胞类细胞因子,引起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进而损伤胰岛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