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外科医生是后基因组时代的旁观者么?

2019-03-2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后基因组时代的医学将以合作为基础,外科医生切不可以独善其身!

  1961年,当时美国年轻的总统肯尼迪提出“肿瘤十年计划”,不惜投入百亿美元研究肿瘤,虽然发现包括癌症在内的人类各种疾病都与基因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但由于当时的科学手段无法进行更深入研究,该计划失败。

  29年之后,美国又启动跨世纪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项伟大工程倾注了六国科学家十余年的心血,在2003年成功解密了人类全部基因序列,不少专家认为“后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颖浩发表言论说,“面对后基因组时代,面对当前基因编辑、基因治疗、靶向治疗、纳米医疗、大数据多组学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外科医生需要实现一个大的转型!”

  只有外科医生能够有机会在暴露器官病变的同时研究正常器官,只有外科医生可以为了诊断对器官进行刺激,因此,外科医生绝对不是后基因组时代的旁观者。外科医生有大量不同疾病的标本和对照的组织标本,这是各类外科医生可以参与基因科学研究的领域。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颖浩所说,“如何深化对人类基因组的认识,并将人类基因组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生活质量服务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而这便需要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外科医生参与其中。”不仅如此,随着分子生物学在疾病诊疗上的应用,还有望改写一些癌症诊断的金标准,为精准靶向治疗提供新方案。

  “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与临床诊疗相匹配,最顶尖的科学技术与最精湛的外科技能相结合,才能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颖浩的观点震耳发聩,同时也引发笔者产生了许多疑问。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迅速出现了众多以某某组学构成的学科。最早出现的是基因组学,随后又产生了许多与各种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相关的“组学”,如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复合名词更是数不胜数,以基因组学为例,在文献中就可以看到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癌症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毒理基因组学、环境基因组学和营养基因组学等。

  那么,面对这么多学科,众多临床一线外科医生如何选择?这些组学的知识体系与临床一线外科医生的知识体系也许相去甚远,一位外科医生通过何种途径、方式,以及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拿起“能量刀、影像刀”?基因编辑、基因治疗仍有许多未知的科学问题,这对外科医生的介入会带来哪些影响?未来外科医生的学校教育方式是否需要或会发生改变?政府、医院是否会有相关政策支持?

  这些问题也许已经有了答案,也许还未可知,但笔者非常认同“后基因组时代的医学将以合作为基础,外科医生切不可以独善其身”。

  本文作者/值班编辑:张狮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