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201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2018-10-11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如何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无忧的少年期和美好的未来?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为了让更多人重视这些心理、精神疾病,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结合中科院心理健康素养网络调查结果,针对社会对心理健康的主要关切,并经过多方专家论证,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18年版)”,第一条就阐明了心理健康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我国卫生部门2000年首次在“世界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普及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随后十几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活动在中国也更加受到重视并积极开展,已成为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传播精神卫生理念的重要平台。

  201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掌握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家长、学校、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为什么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我们常把7-12岁看做儿童期,13岁到18岁看做青少年期。如果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那么青少年就像每天八九点中的太阳。花朵绽放前总会经历风雨,每天八九点钟的太阳也会经历乌云遮蔽。

  儿童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觉、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各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存在普遍规律的同时,不同的儿童在发展的速度、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儿童的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缺乏社交,将不利于大脑发育,阻碍心理成长。儿童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越是早期的发展阶段,对一生心理特征的影响就越大。

  青少年期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青少年逐步走向成熟到成年,也是身心发育最富有特色的时期。对发育中的少年来说,他们既不像成人,也不像儿童,因此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压力。青少年期是重新认识自我,建构自我的关键时期。他们努力寻求“我是什么人,我往何处去,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社会又是什么,我与他们的关系如何?”等问题的答案,并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经历同一性危机,对于同一性形成中的危机和失败,心理学家都曾有过不同的论述,马西亚认为“同一性早闭”类型的个体往往是自我满足的,他们有对社会赞许的高度需要,不过也有可能并不快乐;“同一性延缓”类型的个体则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焦虑,并体验着心理冲突,幸福感也最低;“同一性扩散”类型的个体看上去无忧无虑,但很难建立亲密关系。

  但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灵的天空,情形并不让人乐观。

  2000年1月,浙江省金华四中高二学生徐力因不满其母对他的严格管束,趁正在卧室织毛衣的母亲不备之机,用铁榔头向她头部猛击,导致母亲死亡。

  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琐事锤击本宿舍4名同学致其死亡。

  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

  2010年11月,安徽泗县一中学生崔某因上网与其母亲严某言语不和发生争执,持电源线勒住严某颈部,直至其死亡。

  2012年2月,郑州市某名校高中生成才(化名)因不堪母亲关于学习的责骂而亲手弑母,事后称“不后悔,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

  2013年4月16日,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在寝室饮水机中投毒致使舍友黄洋中毒死亡。

  2016年3月27日晚,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一男生因琐事与舍友发生矛盾,被舍友叫到自习室后用菜刀将其残忍杀害,并砍下头颅。

  ……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发布《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蓝皮书,充分反映青年发展新成果,及时体现《规划》实施新进展,深入分析青年问题新趋势。据《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现状引起了中国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关系着每个个体,每个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兴旺繁冗。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定义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很难包揽无遗地逐条列出,但大体可概括为敬业、乐群、自我修养。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加以改进。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目前我国通行的青少年动理健康标准如下:

  1.情绪稳定能承受一定压力,能不断调节自我心理平衡。健康人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在强大的刺激面前,能镇静从容,不会因为过度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因突然的悲伤事件而一蹶不振。

  2.能正确认识自己。人总以为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其实真正客观地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包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心理健康者不自空一切,也不自卑、自苦、自惑,更不会自毁。

  3.能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自己是否有利,都勇敢面对,不逃避,不超越。

  4.具有爱和被爱的能力。有感情,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也爱家庭,爱父母,爱配偶,爱子女及朋友,并接受他们的爱。

  5.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从容自若,应付自如,不亢不卑。

  6.有独立性,不依赖于他人,办事凭理智,有独立见解,并能听取合理建议。在必要时,能做出重大决策,而且乐于承担责任。

  7.有计划性。做事有计划性,有长远打算。青年学生拟定学习计划,制定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就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

  8.有自我控制能力,用自己的意志努力服从理智,自觉支配自己去实现预期目的,这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此外,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智力正常,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谐的人际关系,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健全的个性特征,自信心。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2017年,《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Meta分析》(丁文清、周苗、宋菲,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异常总患病率为15.6%,低于国外调查的16.79%,国内儿童青少年心理异常患病率范围在5%-30%之间;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25%,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

  2003年,上海开展的调查显示,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5.23%,自杀未遂1.74%。以某中心城区8岁-12岁儿童为样本,抑郁障碍患病率为1.6%,其中最常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达5%。

  2017年四季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门诊人数近4000人次,同比增长50%,今年1月的门诊人数则是去年的2倍。从发病率来看,上海发病与中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差别并不大,虽然很多人认为,学业压力增大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频出,但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尚无翔实数据证实这一点。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高危时期,常见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或障碍包括: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及青春期心理行为问题等。

  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在学习方面有症状者为54.46%,症状明显者为23%,其主要表现为厌学问题、学习压力问题、学习困难问题、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考试焦虑症等;中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友伴关系和对异性的看法等方面。调查中显示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心理问题占42%。主要表现为,(1)部分教师教育方法有失妥当。(2)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教育方法不当,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3)部分学生不善于与同学交往,人际关系紧张等;自我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调查显示,(1)59.2%的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2)不少学生情绪不稳定,情绪情感激荡,消极体验过多。(3)一些中学生缺乏自制力,意志较薄弱。

  据研究,学龄儿童青少年男性心理异常患病率低于女性,这说明女生较男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异常,原因可能与女生具有情感体验丰富细腻,注重自我的形象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产生自卑,多疑和退缩等心理特点有关。因此女生容易出现无助、心绪不宁和自责自怨等心理失衡现象。另外与女生在成长过程中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父母多对其限制和保护,导致女生较男生缺乏独立应对问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关,当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我们该如何呵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灵?

  “儿童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到成人阶段还会存在。所以,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时干预和治疗。”

  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惩罚是短期有效但长远有害的管教方式,比奖惩更有效的,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科学引导。

  首先养育者需了解儿童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特点;第二,养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成长;第三,养育者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导,又不要急于干预。在儿童发展中,有些“问题”其实是常见的过程,会随着成长逐渐消失;第四,养育者有时可能会夸大或忽视孩子的问题,要开放地听取他人的反馈,或向专业人员求助。

  学校、医院也是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但当前存在“对接空白”。有业内专家介绍,一方面,学校非常了解学生在校表现,但缺乏专业的筛查、评估和诊断资质,难以明确判断心理行为问题性质,常将心理障碍当成思想品德问题,造成学生心理障碍难以在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直至影响社会生活功能才被重视;另一方面,医院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诊治,缺乏来自老师的意见,只凭借家长、孩子的“一面之词”,信息不全,可能导致诊治偏差。因此探索如何做到家长、学校、医院联动,保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而在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为了让更多人重视这些心理、精神疾病,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结合中科院心理健康素养网络调查结果,针对社会对心理健康的主要关切,并经过多方专家论证,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18年版)”: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第五条,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第六条,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第七条,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第八条,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第九条,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第十条,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18年版)”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也与我们每个人都相关,请牢牢记住,善待自己哦!
  值班编辑:张狮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