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后疫情时期,请收好这份“心理疫苗”

2021-06-04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从新冠疫情与压力、压力的作用特点、如何应对压力三方面深度解读应对后疫情时期的心理压力。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从惊惧恐慌到理性对待,我们面临过许多挑战,也战胜了很多困难。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疫情呈现平稳向好态势,公众担忧情绪逐渐减弱。但是,我们依然需要面临许多新的改变和不确定性。在后疫情时期,积极调整情绪和压力,提升自身心理韧性,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5月29日上午,上海市干部培训中心邀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主任谢斌莅临双休日专题讲座,从新冠疫情与压力、压力的作用特点、如何应对压力三个方面进行深度解读,帮助干部们打好“心理疫苗”,从容应对后疫情时期的心理压力。

  一、新冠疫情与压力

  (一)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轮廓正日渐清晰

  疫情来得太猛、太急、涉及面很广,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的心理。《柳叶刀》杂志曾发表社论:我们可能无法恢复常态,但或许我们并不应该盼着恢复常态……往日的常态再也回不去了。

  (二)中国抗疫的“五阶段”历程

  第一阶段:迅即应对突发疫情(2019年12月27日—2020年1月19日)

  第二阶段: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2020年1月20日—2020年2月20日)

  第三阶段:本土新增病例数逐步下降至个位数(2020年2月21日—2020年3月17日)

  第四阶段: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2020年3月18日—2020年4月28日)

  第五阶段: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2020年4月29日至今)

  (三)新冠疫情的心理影响

  在抗击疫情的第一到第三个阶段,无论普通大众还是一线医护人员,存在焦虑、抑郁、睡眠、紧张、压力等问题的人数比例都是不低的,约30%。到第四和第五阶段,仍有10%以上的居民存在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睡眠问题甚至较前几个阶段有所增加。

  (四)后疫情时期负面心态特征

  一是“戾气”加重,疫情后防控形势可能会导致社会上一些恶性事件暴露出来;另一个是“悲气”加剧,这也不是疫情本身导致的,但疫情会加重焦虑、抑郁、失眠等。

  “戾气”和“悲气”加剧,导致社会治理难度加大。时间一长,一些参与社会治理的公务员也会出现情绪问题。

  (五)导致公务员队伍心理问题的核心

  公务员队伍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压力。压力是我们要应对的情境,包括外部的威胁、令人不快的事件;压力也是一种对外部威胁的反应,既是生理过程也是心理体验,本质上压力来自主观感受。

  二、压力的作用特点

  (一)对压力的反应

  积极的角度:适度的情绪激发有助于适应环境和做好应对准备;

  消极的角度:过度、长期的情绪激发会损害生理和心理健康。

  (二)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Yerkes-Dodson曲线表明,虽然每个人的曲线不一样,但压力与绩效关系的总体趋势就是个倒U字型,工作压力逐步增加,工作表现会越来越好,但增加到一个极限,如果还在增加,就属于过度的压力——人就会感到越来越疲劳、无力应对,甚至会崩溃。崩溃的结果就是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三)压力导致的主要心理问题

  1.职业倦怠

  又称“工作倦怠”、“职业耗竭”,在人际接触频繁、人际交往密切的职业中,因持续的工作应激、消极的情绪体验,所造成的心身疲惫和消耗状态。

  主要特征:情绪疲惫感升高、工作冷漠感升高、工作成就感降低。

  主要原因:失去“意义感”、工作要求过高或过多却无法充分满足、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

  2.焦虑

  适度焦虑有利于个体潜在水平的发挥,严重焦虑无法自控,会降低领悟新知、做出适当反应和执行复杂活动的能力。

  焦虑症由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组成,精神症状表现为过分焦虑、过分担心,容易紧张、激动、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易怒;躯体症状表现为疼痛、肌肉紧张、胃肠道不适、心悸、呼吸困难、睡眠障碍。

  3.失眠

  有充足睡眠时间和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出现长时间的入睡困难、经常觉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睡眠质量不佳、持续睡眠时间减少等问题。

  4.抑郁

  抑郁症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兴趣丧失、食欲减退、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自我贬低;躯体症状会出现肌肉痛,胸闷心慌,头晕头痛,胃肠道不适。

  三、压力应对

  (一)面对相同的压力,影响个体之间反应差异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一是认知模式,即对事物的看法;二是自我效能感,即对自身能否把控事物的判断;三是主观幸福感,即情感平衡度和生活满意度;四是心理韧性,即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尤其是逆境)的能力。

  (二)针对个体:应对压力的“心理疫苗”

  在开发和有序接种新冠疫苗的同时,也要适当关注“心理疫苗”的开发使用,整个社会形成心理免疫以后,心理健康也得到提升。个体应对压力的“心理疫苗”可以由6方面构成:

  1.吃:有助心理健康的饮食

  食物中发现的某些酶可提高人体血清素水平;主动补充饮食中的特定营养成分可以提供神经肌肉活动的动力;肠道菌群及其神经免疫效应在焦虑抑郁发病机制中具有作用;健康食物中的多不饱和脂肪、B族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D等成分有助改善情绪。

  2.动:运动、锻炼

  运动可以分散对消极想法的注意力,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的适量运动能提升单胺或内啡肽水平,或降低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降低神经炎症反应,改善情绪;通过运动掌握新的技能,可增强自我效能感,运动能力提升也可提升自信心、增强抗压力。

  3.睡:良好的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可以消除疲劳、保护大脑,增强免疫功能,促进代谢,促进生长发育。中国睡眠研究会推荐成人每晚睡眠时间7小时,具体时间因人而异。

  4.思:精神、文化娱乐生活

  改变认知方式,提升自我效能;丰富精神生活,为情绪“充电”;主动解决问题,与烦恼和平共处。

  5.交:社交、团队活动

  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与人为善、丰富并调动各种资源、掌握沟通技巧。

  6.助:自助、专业帮助

  主动融入团体,做好时间管理,寻求专业帮助。

  (三)针对社会:建立心理“免疫屏障”的策略措施

  1.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提升社区复原力,提供完善的支持系统。

  2.心理友好的政策措施:在引导公众重视自身健康和不过于焦虑恐慌之间取得平衡。

  3.创造并引导合理的前景预期:化不确定为一个个小的确定,提升主观效能感。

  4.丰富多彩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提升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5.投入相关科学研究并开发高质量的心理服务产品: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

  6.完善的心理服务网络:保障服务的可及与公平,有效消除歧视与偏见。

  互动问答

  问:青少年如何建立自信心,改善社交技能,提升高情商?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人格和心理健康建设?

  答:现在孩子没有自信心,一方面,与教育大环境、整个社会竞争压力和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孩子社交技能和情商的成长主要来自于同辈和同伴的交往,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和同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之间心理支撑,所以要鼓励孩子多去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培养高情商。

  问:后疫情时期,防疫心理疲劳是否对压力应对有影响?

  答:有影响。比如现在很多一线工作人员,尤其当某地出现偶发疫情时,往往需要疲劳作战,包括为隔离观察的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等极琐碎服务,还要在心理上安抚居民。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压力也很大。缓解这种压力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主观上把这种经历当作是对我们个人心理调节能力的锻炼,咬牙坚持住,今后再遇到类似压力时,心理韧性就提高了;另一方面,如果压力确实太大,也需要转换思维、学会喘息、学会适当“逃避”。

  问:如何区分“原生家庭”影响和推卸自身责任,以及对于比较重大的“原生家庭”负面影响,如何通过积极履行自身责任来解决?

  答: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像现在社会上一些人鼓吹的那样大。可能主要也就在父母亲自身性格的遗传、家庭环境氛围等方面,除了这些非常明显的以外,其他的,包括对子女的严厉教育或者宠溺等,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都不是很大,哪怕有影响也是短暂的。家长们不必患上“原生家庭焦虑”。

  积极履行自身职责,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了解他们成长交往环境,鼓励他们多与同伴正常交往,同时适当做一些引导。以自身的榜样带动作用为基础,多陪伴、多交流,非必要情况下不要过多地去干涉他们,做好他们的保护伞,创造家庭环境的“常态”,即使在应激性的或者困难的状态下,也要努力创造家庭环境的“常态”,为他们屏蔽掉一些负面环境刺激,让孩子们觉得可以依靠。

  问:除了音乐、旅游和运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有哪些方式来舒缓由于工作、生活等带来的压力?

  答:只要是你感兴趣的,只要不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都可以去尝试。这个没有非常刻板的要求,音乐、旅游、运动、吃、睡都可以。“后新冠时代新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探索和创新。

  文章来源 /系统干部培训部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