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
艾滋病患者及HIV携带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目前尚不能完全或永久性地抑制HIV在患者体内复制,即使在进行有效治疗的患者血液和体液中,仍携带有传染性较强的HIV,因此,切断其传播途径,即切断通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三条途径的传播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播散。
1.控制传染源 隔离患者及无症状携带者。避免接触可能被HIV污染的物品。严格消毒污染物品、医疗器械及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加强入境检疫,防止艾滋病传入。
2.切断传播途径 教育人们远离毒品,禁止性乱,对供血人员及血液制品严格检查。
3.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对高危人群检测。
4.口腔医护人员的防护 口腔医师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及良好的职业习惯,注意自我保护,为避免在操作中与含HIV的血液或体液直接接触,应戴乳胶手套、口罩、防护面罩等。严格执行各项消毒灭菌程序,尽量使用一次性检查器械。如有意外职业性暴露,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皮肤,或用清水冲洗黏膜。如污染源HIV为阳性,应尽快进行预防性治疗。如临床证实污染源HIV为阴性,也应在当日、6周、3个月和6个月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直至6个月后证实血清学阴性。
5.颜面部的汗腺、毛囊和皮脂腺丰富 这些也是细菌常驻的部位,又暴露在外,容易受到各种原因的损伤,细菌可经破损的皮肤引起局部感染。
口腔颌面部感染多属于化脓性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次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偶见厌氧菌所致的腐败坏死性感染,还可见到特异性感染,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及放线菌等感染。一种感染可以是单一的细菌,但常有多种细菌共同参与。与颌面部腔窦相通的感染都是由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至于是否发生感染,感染的临床过程及预后如何,在外因上取决于致病菌的种类、毒力和数量,内因上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感染发生的部位、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和对细菌的感受性等。
感染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病史、症状、炎症的典型体征及特殊的检查方法,如穿刺、超声波和影像学检查,即可作出诊断。需明确感染性质时,可做分泌物涂片、细菌培养、活体组织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予以有的放矢的治疗。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同全身其他部位感染的治疗方法相同,应扶正祛邪,消灭病原菌,采用全身支持疗法及抗生素治疗,辅以局部治疗,促进炎症吸收消散。当脓肿形成时,应予及时切开引流,还应适时将病灶牙、死骨或异物清除,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