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心衰患者在家中发病后如何自救

2022-09-03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如果患者在家出现心衰症状,应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的过程中,尽量保持30或40度斜坡卧位;出现缺氧症状,可先使用家用制氧机补氧;及时服用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速效救心丸等;若血压升高,可服用降压药物。

  心衰也称心功能不全,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血回心血液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系统障碍的症候群。

  哪些疾病会造成心衰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慢性疾病患者的逐年增多,心衰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长,究其原因,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衰中心宋贺主任给出了专业解释,“心衰是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如心肌病、冠心病、瓣膜病、心肌梗塞,还有心包炎等都会造成心衰的发生。心脏如同一个泵,心衰就是泵的衰竭,泵循环出现问题后,血液打不出去,会造成缺血,循环跟不上会造成淤血,身体供血供氧不足后,患者在临床上就会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还有一些如行走吃力,爬楼后呼吸困难等隐性症状也值得关注。”

  炎热天气对心衰患者的影响

  宋贺主任提醒,夏季炎热,尤其要关注血压的变化。人体血压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冬季,寒冷气候会使血管收缩,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而夏季,气候炎热使血管扩张,血压便会降低,正常人在夏季的血压会比冬季下降10-20度,而心衰患者血压普遍较低,其血压标准值与正常人不同,正常人的血压标准值为140/90,而心衰患者的血压标准值为130/80,很多心衰药物本身存在扩血管及降压作用,在冬季时正常服用的药物,到了夏季,没有及时调整药物用量,很多患者容易出现低血压问题,若高压低于90则会发生低血压休克。血压过低还会影响人体的血液供氧量,血粘稠度增高,人体血流变慢,反而容易诱发心肌梗塞、脑梗等疾病。所以,心衰患者在夏季要及时关注血压的变化,如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及时去医院检查,根据医嘱调整药量。

  另外,宋贺主任提出了大家容易忽视的血压异常情况。有些患者年轻时有高血压史,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反而不高了,停了高血压的药物也没有反弹,患者们一定会庆幸自己的高血压被治愈了,宋贺主任却提醒患者警惕,这种情况可能恰恰是心衰的预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缺失,心脏功能减弱,血压自然会有所下降,尤其老年群体,由于血管硬化,造成脉压差巨大,高了容易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低了容易诱发心梗、脑梗,如果伴随胸闷、气短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是否患上了心衰。

  宋贺主任表示,夏季还应关注一下几点:心衰患者要做到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随意停药;酷暑时节,要注意避暑,避免出汗太多或热射病的发生;室内空调温度适宜,一般保持在25、26摄氏度;不可贪凉吃冰饮,会造成心血管收缩,心功能缺氧加重;炎热天气人体容易烦躁,尽量保持情绪稳定,保持良好睡眠;心衰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尤其夏季运动后汗液排出较多,容易造成急性低血压休克,汗液里不但存在水分,还有电解质钾纳等,心衰患者一般会使用利尿剂排出体液,加之夏季出汗过多,容易造成人体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心衰患者如何补水

  夏季体液容易大量流失,补充水分再正常不过,但是心衰患者却要控制水分摄入量,这是为什么呢?宋贺主任给出了解释:“心衰与血容量密切相关,血量过多,就需要更大的力量射血,心脏负荷会增大;心衰一般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急性左心衰,即左心室功能减退,而右心衰则主要是舒张功能减退,它会引起体循环淤血,肝肿大、胸腔积水、腿部肿大、乃至全身水肿,若再大量饮水,体内的水分就更排不出去了。”

  夏季,心衰患者控制水量有讲究,一般根据每日体重和尿量而定,实现动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如果伴随肾功能障碍,还需调整利尿剂的剂量,以实现体液的平衡。

  心衰患者在家中发病后如何自救

  宋贺主任提醒,如果患者在家出现心衰症状,应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的过程中,尽量保持30或40度斜坡卧位;出现缺氧症状,可先使用家用制氧机补氧;及时服用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速效救心丸等;若血压升高,可服用降压药物。

  远大心胸医院自成立心衰中心后,便为每一位心衰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实现定期电话随访,根据不同患者的疾病进程,通过电话反馈了解患者当下病况,及时提醒患者进行复查、督促患者用药或调整诊疗方案,全力为患者创造较良好的生存状态。

  宋贺主任最后建议“三高人群”,日常预防重于治疗。如高血压,会直接加重心脏负担,将血压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尤为重要;血脂太高,动脉容易硬化,硬化后会对身体造成一连串不良反应,继而影响心脏功能;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血管病变,这些都会影响心脏功能,包括痛风、高尿酸等,这些代谢综合征,都要进行妥善控制,才能有效预防心衰的发生。

  近期数据显示,心衰患者的5年存活率由之前的20%左右上升至50%左右。这些数据背后都见证了心衰临床治疗的历程,从100年前硝酸甘油的应用,到50年前利尿剂的应用,继而发展至主流诊疗手段“强心、利尿、扩血管”的血流动力机制,如今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有如ACEI/ARB、β受体阻滞、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在临床中开始广泛应用,进一步降低了心衰死亡率,改善了预后。近年来,IABP、CTR、ICD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也不断增加。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机械心脏、干细胞技术等在医学领域的逐一实现,一定会为心衰患者带去更多福音。

  本文作者/孙   黎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李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