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炎症性肠病患者需重视营养不良

2023-09-21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二区主任张涛教授解答炎症性肠病患者常见问题。

  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刘正辉报道  近来,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科收治多例炎症性肠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表现,比如低蛋白血症、消瘦、贫血,很多患者家属就会不约而同都会问一个问题“什么是炎症性肠病?为什么会有营养不良呢?营养不良会导致什么问题呢?”,针对这些问题,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二区主任、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张涛教授对此一一做出解答如下:

  (1)炎症性肠病是什么病?

  炎症性肠病是指原因不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个大类,其中还有10%左右又称为未定型结肠炎。大多数专家认同,炎症性肠病是在基因易患基础上,肠道菌群、食物抗原、环境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结肠黏膜免疫失衡,造成靶器官受损的疾病。如下图所示

  图一: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

  (2)什么是营养不良呢?

  医学意义上所谓的营养包括人体所需要的七大营养素比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微量元素、无机盐、维生素。若这些营养素摄入缺乏或者消耗增加,则可导致营养不足,如果摄入过多则会导致营养过剩。广义上的营养不良其实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狭义上的营养不良是指原发性营养不良和继发性营养不良,原发性营养不良是指营养素摄入不足,而继发性营养不良是指营养吸收利用障碍或者消耗过多,而导致的营养不良。从其临床表现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消瘦、脂肪含量减少、水肿、乏力、纳差、低蛋白血症、贫血等为主。

  (3)炎症性肠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那么为什么炎症性肠病会出现营养不良呢?首先我们知道克罗恩病患者主要以空肠、回肠、结肠病变为主并可累及全消化道,其中回肠、空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当小肠发生病变时,就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表现;其次溃疡性结肠炎虽然主要是以结肠病变为主,其发生营养不良与吸收无关,主要是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导致能量和营养物质消耗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反过来会加重炎症负荷,导致疾病加重,同时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导致疗效欠佳。对于处于青少年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而言,营养不良会直接导致发育迟缓。具体分析营养不良的原因如下:

  ①吸收障碍: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受损,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营养物质无法充分吸收。

  ②消化不良:炎症性肠病患者常伴随腹泻、腹痛等症状,消化功能受到影响,导致食物无法充分消化。

  ③食欲不振:炎症性肠病患者常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食欲不振,导致摄入营养不足。

  ④药物副作用:炎症性肠病患者常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治疗,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营养吸收和代谢。

  ⑤炎症反应:炎症性肠病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持续存在,消耗能量和营养物质,导致营养不良。

  因此,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营养,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同时也需要积极治疗炎症性肠病本身,以改善营养状况。

  (4)医学上的肠内营养多种多样,具体有哪些种类呢?

  肠内营养制按照氮源分类。

  A.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剂:主要为低脂的粉剂,含有18种氨基酸、多种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及谷氨酰胺、生物素、脂肪等营养要素,不需要消化就能被肠黏膜吸收,适用于重症代谢障碍及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但更侧重于消化道仅有部分功能、患胰病的患者,例如有营养风险的轻型胰腺炎、重症胰腺炎的恢复期、有营养风险的慢性胰腺功能故障患者、短肠综合征患者等。

  B.短肽型肠内营养剂:主要成分为水解乳清蛋白、麦芽糊精、植物油、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脂肪吸收率相对更高,适用于胃肠道功能有损失,而不能或不愿进食足够数量的常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应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例如胰腺炎、感染性肠道疾病等代谢性胃肠道功能障碍,危重疾病以及营养不良患者的术前喂养、肠道准备。

  C.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不含有膳食纤维,适用于严重胃肠道狭窄和肠瘘患者。

  针对炎症性肠病患者,我们主要是指克罗恩病患者更容易出现继发性营养不良,这些患者如果是青少年,包括儿童,我们建议首选短肽类制剂,更容易吸收。对于成年人可以选择短肽类或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为主。

  (5)营养补充对于炎症性肠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很多人,甚至包括我们的专业医生都未能将炎症性肠病的营养问题加以重视,以为营养可有可无,回家煲煲汤,吃点好的就可以啦,这种认知对于普通的原发性营养不良而言是有效的,但是对于炎症性肠病这种继发性营养不良而言基本没有任何用处,我们选择的营养治疗更多的是药物治疗,而不是营养品、保健品之类。那么医学上所谓的营养治疗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包括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就是通过静脉通道将营养液从静脉输注入人体,以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治疗手段;其目的是在患者无法正常进食的情况下可以补充营养,促进机体恢复。肠外营养可以分为2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完全肠外营养,是指所有的营养元素均通过肠外途径来获取。另一种是全营养混合液,主要是指在严格的操作下将需要的营养液进行调配,加入到输液袋当中,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提供给机体营养。肠内营养是指各种营养素通过口服、鼻胃管、十二指肠置管、鼻空肠置管等方式进入患者胃肠道,使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相比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更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维持细胞结构、尤其是对于术后肠内营养强调尽早开始,早期肠内营养能降低应激性高代谢,改善内脏血液循环,有助于术后康复;特别是对于克罗恩病活动期炎症患者,营养治疗的效果不亚于激素、生物制剂的缓解作用,而且通过营养治疗在克罗恩病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黏膜修复,炎症缓解,并提高生物制剂的治疗效用。但是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合并营养不良的病人而言,肠内营养反而会加重患者病情,这可能与溃结患者炎症负荷过重有关,因此针对溃结活动期重症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时,不建议采用肠内营养的手段,此时应该考虑选择肠外营养为主,让肠道休息是基本原则。

  总体来说,炎症性肠病过去十年间在中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广西地区也存在相似变化,围绕炎症性肠病的救治显然是涉及多学科共参与的一个过程,其中营养不良是医生、患者都极为关注的问题,我们经常喜欢问患者,你最近体重增加了吗?当你听到肯定答案,患者体重明显增加时,你也就侧面肯定患者炎症得以缓解,营养得以恢复,所以营养不良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主题,如何提高患者营养,是诱导炎症缓解,促进黏膜恢复的关键。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