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心梗术后一年,他重拾竞技乒乓

2023-06-19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因此,如果在静息状态,比如夜间或者轻体力劳动后出现胸骨后闷痛,呈紧缩压榨感、压迫感或灼烧感,并伴有放射痛,需要及时就诊。

  一位头发斑白的爷爷坐在轮椅上,家人推着他走进了嘉会心脏中心的康复室。房间正中央是一台动感单车,角落里还有不少哑铃、弹力带等健身器材,比起常规诊室,这里更像一个小型健身房,只有急救推车暗示了这里是心脏康复治疗室。

  在和医生的帮助下,爷爷慢慢站了起来,熟练地戴上了呼吸面罩,在身上贴好电极,脚踩踏板,缓慢地开始了运动,一旁的屏幕上随即出现他的心电图、血压、心率、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等指标……

  “很多患者第一次听说运动处方都很惊讶,他们都觉得心梗后应该静养,最好少动。“和亚萍医生介绍道,”但是经历过心脏手术的患者,身体机能已经下降,如果放任他们久坐不动,不改善三高、肥胖等危险因素,二进宫、三进宫的风险很高。“

  在嘉会进行心脏康复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60+,他们在这里通过“唤醒”肌肉,来增加心脏收缩和舒张能力,改善心功能,“虽然是运动处方,后来我才知道,练的不是肌肉的力量和强度。”L先生(化名)分享道,他是其中一位“模范生“,目前已康复训练近10个月,不仅已经回到工作岗位上,而且最近的评估心肺耐力已经恢复到了术前水平,丝毫看不出去年夏天刚刚经历过一次惊心动魄的心梗。

  晚饭时心脏绞痛

  75分钟完成手术

  时间倒回到去年夏天8月初的一个晚上,L先生自2012年就与妻子一起来到上海,负责中美高校间的交流项目。当时他和妻子正与朋友一起吃饭,突然胸口感到一阵强烈的绞痛,这种钝痛从胸口放射到肩膀,而且浑身乏力。事实上,这并不是L先生第一次有类似症状。“3天前你也有过胸痛,还持续了好几分钟,保险起见还是去医院看看比较好。”妻子显得非常担心。

  为了进一步确诊,他们来到了日常体检常去的嘉会国际医院,到急诊时已经22:30了。急诊护士得知情况后立即启动了胸痛绿色通道程序,一边给L先生做心电图,一边通知心脏中心团队,同时调出了他此前体检时的心电图,发给医生作为参考。

  急诊医生郁嘉伦同步给予阿司匹林干预,一边完善血液检查。不到30分钟,魏盟主任、费民忠医生已经赶到医院。他们认为根据心电图和血液检查结果,高度怀疑L先生的这次胸痛是心肌缺血造成的,建议他做一个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来进一步判断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等。“如果存在严重的血管阻塞情况,就需要尽快进行介入治疗。比如ST段抬高患者,一般建议在到达医院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分钟内开始介入治疗。而非ST段抬高型患者则要根据危险分层采取针对性治疗,高危患者应在24小时内及早干预,超高危则要在2小时内。”费医生分享道。

  【科普知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因此,如果在静息状态,比如夜间或者轻体力劳动后出现胸骨后闷痛,呈紧缩压榨感、压迫感或灼烧感,并伴有放射痛,需要及时就诊。

  L先生立刻被推入导管室内,麻醉师、护士和所需耗材等都已经到位。进行局部麻醉后,在血管造影仪的引导下,魏主任和费医生确认了他左前降支动脉近段有阻塞,决定通过球囊血管成形术扩张冠状动脉,达到血运重建的效果,并植入了两个冠状动脉腔内支架,以确保血管不会再次狭窄。约75分钟后手术就结束了,当下L先生已经感觉症状有显着的改善,以为可以回家了。医生们却说急不得,还需要住院留观几天。

  “L先生属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期并发症和死亡风险极高,指标恢复正常后才能达到出院标准。”费医生解释道。“而且在平稳能下地后,更重要的是启动心脏康复计划。”

  手术远非终点

  期待重回赛场

  事实上,无论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是手术治疗均无法使血管病变彻底消除,治疗后不仅需要终身服药,更需要积极的心脏康复治疗。

  “系统性的心脏康复在国内开展得还不多,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三分之二应该参与心脏康复的患者都没有被医生转诊去接受康复治疗,而被转诊去心脏康复中心的患者也只有25%能够坚持下去,完成至少12次的门诊心脏康复治疗。”和医生分享道。“但研究显示接受心脏康复治疗的患者致命性心脏事件减少了30%,死亡的可能性降低了25%。因而在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心脏康复已经列入国家基本医保支付范畴内。”

  通常心脏康复分为3期,在住院期间启动1期康复或院内康复,第2期是为期3 ~ 6个月在医护人员监督下的门诊康复,第3期则过渡到以家庭或健身房为基础的居家运动锻炼。在出院前,费医生、和医生与L先生进行了全面、全程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计划沟通,包含心脏药物优化、运动计划指定、饮食营养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减轻压力等。对L先生来说,他的“处方“包括:

  1.每天服用8种不同药物来降低血压和血脂,稀释血液帮助心肌愈合

  2.改善饮食结构,采用营养师定制的无盐地中海饮食,并且限制卡路里摄入

  3.每周3次,每次1小时,为期3个月的系统化心脏康复训练,

  4.每3个月一次综合评估,包括心肺运动测试、肌力测试、身体成分分析等来监测康复进程,调整治疗计划

  很多人听到每周要跑3趟医院就觉得麻烦,而且不少患者手术后就从一线工作退了下来开始“静养“,连家务都不让他们动手,但动得少了体重、三高的问题反而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动脉硬化的致病因素持续存在,容易陷入反复住院、反复支架、反复手术的恶性循环。“乍一听我也觉得很难坚持下去,但是嘉会医护真的很有耐心,她们这么监督和鼓励我,我都不好意思放弃,甚至觉得还得再努力些才配得上她们的夸奖。“

  李医生是L先生的康复治疗师,对他进行心肺功能、体力状态的评估后,指导L先生进行适当强度的特定运动。“一般1次训练都会包括一部分力量运动、伸展运动,会用到弹力带、哑铃、沙袋等工具,之后还有40分钟的动感单车。但和健身房不同的是,医生会全程都监测着我的血压、心电图、指末氧、血糖等数据,不断调节阻力让我的心率保持在最佳水平,差不多就是微微出汗有一点点喘得状态。“L先生分享道,”训练之后还有大约1个小时的EECP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

  【科普知识】

  体外反搏(EECP)

  是一种适合于冠心病心血管疾病康复和二级预防的无创性治疗方法。EECP通过在心脏舒张期序贯的加压于小腿、大腿和臀部,驱动血液向升主动脉反流,产生较高的舒张期增压波,增加冠状动脉的血供,达到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症状的目的。体外反搏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的血流切应力,提高动脉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助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经过EECP治疗后,患者的运动耐量增加,心功能级别提高,运动能力增强。

  3个月后,L先生结束EECP治疗,过渡到半居家训练的第三期,他每周只需要去1次医院,改为在家进行2-3次30分钟左右的训练,不知不觉已经坚持到第9个月了。“我是一个急性子,但医生说我得做一个Patient patient。” L先生也坦言自己曾经操之过急过1次,没吃早饭就开始锻炼了,又加了保加利亚深蹲,结果洗澡的时候晕倒了,自己也吓了一大跳,“在那之后就严格按照医嘱循序渐进。虽然我一直手痒很想打乒乓比赛,但是医生还是建议等今年8月再做1次血管造影,全面评估之后再重拾竞技型的乒乓。“

  L先生读书时正值乒乓外交,在校期间曾见证过中美乒乓赛,因此爱上了这项运动,并坚持到现在,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有心血管问题,“事实上很多朋友都不敢相信我做过心脏手术,” L先生不免有些得意,“我每周锻炼3-4次,虽然是低强度的,但是比之前瘦了整整20斤,再加上对饮食分量的控制,体脂率也从28%降到了24%,整个人看上去精神了不少,大家都猜不出来我已经66岁了。威士忌也戒掉了,虽然有时候还是想来一点点葡萄酒。”

  心脏康复普及

  预防胜于治疗

  除了L先生这类人见人夸的模范生,如文章开头的老年患者也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做过冠脉支架、冠脉搭桥、心脏瓣膜成形术等心内科、心外科手术的高龄患者。自去年9月起,已经有近130位患者在嘉会心脏康复积极治疗中,最年长的90岁,最年轻的仅29岁。多数患者都反馈,在医护监督的康复计划下,不仅心肺功能得到显着改善,精力也更加充沛,还有一部分患者坦言现在能够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不会老是睡不着了。”

  研究显示,通过系统、全面、个性化定制的心脏康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即使对于老年住院的冠心病患者,经心脏康复治疗的患者5年病死率较非心脏康复患者也能减少21%-34%。“心脏病是离不开药的,老爷子本身肝功能和肾功能也不好,我不知道一把一把吃药会不会把肾拖垮,”一位家属坦言,“但是心脏康复半年多后,因为各项指标都改善了,治疗胸痛、心衰、血脂的用药其实减少了很多。”

  嘉会心脏中心主任魏盟教授坚持普及心脏康复理念,希望能将心脏康复纳入慢病全程管理中,让嘉会的心梗患者术后都能尽早启动心脏康复训练,“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帮助患者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通过运动处方帮助患者少吃药的情况下使血压、血脂、血糖达标,降低急性缺血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即使是心衰患者,也希望减少他们心血管原因死亡率和心衰原因住院率,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作者/申家佳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