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家族性息肉病,首选的治疗就是外科手术

2018-03-2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

  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

什么叫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

  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很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且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约为10%。大肠息肉可单发,也可多发。当息肉数量很多,超过100枚以上时,称为大肠息肉病。

  大肠息肉有几种?

  大肠息肉主要有:腺瘤、乳头状腺瘤、黑斑息肉病、儿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六种。其中最常见的是腺瘤。

  大肠息肉常隐匿起病。常见信号主要有4个:

  ①大便带血

  不少饮食起居不规律、大便秘结的青年人常有大便带血,若自我药疗1周后还有出血,或用药好转后,症状常有反复,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②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

  若发现大便变细、有凹槽、有黏液,原本一天一次大便,现在变为两三天一次或一天两三次,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③便秘和腹泻

  长期腹泻和便秘的病人,若药物疗效不佳,就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大肠息肉可能。

  ④腹痛

  有长期腹部隐痛者应行肠镜检查,在排除大肠息肉后,再进行对症处理。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又叫多发性腺瘤病,由于该病的发生常在同一家族内,例如兄弟姐妹、亲堂弟兄之间,所以被叫做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因素先天性疾病。

  本病的特点是患者多在12~14岁青春期发病,腺瘤的数量极多,大小不等,小的如粟粒,大的如核桃;有的带蒂,有的无蒂;有的分布在结肠的一段,有的遍布整个结肠,最多发生的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由于息肉常密密麻麻地布满整个肠壁,所以又叫多发性息肉。

  本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当大量息肉形成了炎症时,可出现便血、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及脓血便或粘液血便,有的息肉可以从肛门脱出,有时可大量出血,患者多伴有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

  本病的癌变机会很高,常在发现症状的10至15年变癌,多数患者在40岁以前死于大肠癌变。

肠息肉是否会癌变?

  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是肠壁长出的良性肿瘤,大小、形状不一。从医学上讲,这种息肉可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一般来说,非肿瘤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但有些肿瘤性肠息肉却有癌变的可能,患者必须引起重视。

有些肠息肉会发生癌变

  医院专家介绍,在所有肠息肉当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的可能性最大,患者需引起重视。

  据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以引发腹痛、腹泻、便血,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直到癌变后才被发现。据观察,这种病多在20岁左右发生,33岁左右出现症状,39岁左右癌变,死亡时平均年龄只有42岁。

  除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通过显微镜检查,如果发现息肉是腺瘤性质,特别是“绒毛状腺瘤”,也会存在一定的癌变可能,因此,腺瘤性息肉又称为“癌前病变”

肠息肉的治疗

  如今肠息肉成了一种常发多见的肛肠疾病,对于肠息肉很多患者不熟悉,往往久拖不治或盲目乱治,更有一些患者常常采用各种药物或偏方进行治疗。可是却越治越厉害,在此肛肠专家指出,肠息肉若久拖不治或盲目乱治,对人身体危害极大,严重的还可诱发肠癌,所以肠息肉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吃什么能治肠息肉?最近常有许多患者咨询这样的问题,今日在此一起来跟专家看一看。

药物能治肠息肉?

  (1)药物治疗

  对于肠息肉,很多患者认为这是小病,无需去医院治疗,买点药涂抹就会好,殊不知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药物无法根治肠息肉,若长期服用还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作用。所以药物治肠息肉不适宜用。

  (2)食疗、偏方治息肉

  对于肠息肉,还有一部分患者认为从食疗上调节,或是用一些偏方,殊不知食疗仅能够从预防上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对于肠息肉的治疗没有有效的作用,此外偏方,更是百害无一益,盲目的使用偏方更能够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偏方不能够治肠息肉。

肠息肉的科学规范治疗

  对于肠息肉,还需先行明确检查,确诊肠息肉的具体的病情,再对症治疗。

  肠镜是早期诊断大肠肿瘤最佳最有效的检查方式。新华医院肛肠外科现开展无痛肠镜,无痛镜检优点广泛:

  1.在肠镜检查中,患者没有恶心、呛咳、憋气、疼痛等不良反应,并且对整个检查过程无记忆,因此能避免紧张焦虑情绪,使检查耐受性提高。

  2.无痛肠镜检查创造了良好、松弛的检查条件,便于医生发现微小病变或进行精细治疗,避免仓促检查造成的误诊与漏诊。

  3.无痛肠镜检查能减少患者因痛苦产生的不自觉骚动,避免由此引起的机械性损伤。

  4.整个肠镜检查过程中病人生命体征可保持平稳,这对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非常重要,能减少或避免脑出血、心肌梗死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专家建议

  约有五分之一的大肠癌与遗传有关,其中家族性息肉病最常见。这种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父母将疾病遗传给下一代,遗传的比例为50%。"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崔龙说,"建议有家族遗传史的,定期做肠镜,尽早发现肠息肉,早期干预以防癌变。"

  专家表示,给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做肠镜的时候,可以发现肠道里以数百、数千个腺瘤。至少100颗,最多的超过5000颗,平均也有1000颗,其境况甚为壮观。而且这种发病年龄较轻,一般在20多岁出现腺瘤,40-50岁癌变。

  有趣的是,家族性息肉病以息肉的个数来确诊的。一般来说,2-99个为肠息肉,100个以上就算家族性息肉病。专家表示,家族性息肉病的严重性就在于会癌变,而且癌变往往是多发性,喜欢往淋巴结、肝脏转移。如果不经治疗,100%会在50岁以前发生癌变。

  虽然大肠里挂满了息肉,其初期并没有太多的症状。等到中晚期的时候,大肠里长满了息肉,人才会有偶尔腹痛、腹泻或便频便稀等症状,不过直肠指检一般可以摸到珍珠样大小的息肉。家族性肠息肉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它却是真真切切的癌前病变。专家解释说,所谓癌前病变是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癌瘤的良性病变。突起的息肉被肠道内容物反复刺激,极易发生癌变。

  由于早期的肠息肉可能没什么症状,因此,很容易被人忽视。有专家认为,家族性息肉病会由父母遗传给下一代,所以,如果家庭成员中父母有得这个病的,其子女最好全部定期都做肠镜,这才是最有效的早期发现的办法。另外,像皮肤黏膜上有咖啡斑点,比如舌头、嘴唇等地方长褐色的斑点,或皮肤下长纤维瘤的人群也应注意肠息肉病。

  对于家族性息肉病,首选的治疗就是外科手术。崔龙主任强调,一般来说,在肠道黏膜上刮治肯定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建议切除全部的结肠,有时直肠也要切除,保留肛门。这种手术虽然看起来很残忍,但如果不治疗的话,迟早都会癌变,因此切除干净是唯一的方法。

  肠息肉不宜久拖,及时发现,还需及时到正规专业医院作检查治疗,确定是否具有癌变的可能,此外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能够有效的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专家简介:

  崔龙  上海交通大学结直肠癌诊治中心主任,新华医院肛肠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内著名的结直肠肛门疾病外科资深专家。在大肠癌的诊断、规范标准的手术操作及有效的综合治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在直肠癌低位、超低位以及极限保肛手术方面具有精湛的技术和经验;主编出版了大肠癌治疗领域的权威论著《现代大肠癌治疗学》。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规范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病例资料和临床经验,是目前国内开展标准外科手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高级专家。另外在慢性便秘、肛门部疾病(痔、肛瘘、肛裂)及复杂性直肠阴(尿)道瘘等各类肛肠外科疑难病例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具备很强的处理专业领域各类疑难病例的能力。在外科手术方面素来以操作规范、刀法娴熟、作风硬朗而著称。另外具有丰富的电子结直肠镜检查及镜下微创治疗技术的经验,技术特色为快速无痛。曾在美国著名的克里夫兰医院肛肠外科中心进修临床工作1年,原任长海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2007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新华医院。曾负责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上海市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肛肠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外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大肠肛门病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等杂志编委,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2部。

文/崔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