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远离“应激源”,药物治疗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2023-02-24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遇到“应激源”,家人以及朋友都应该引起重视,要尽快到专业心理医院进行科学的检查,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治疗,以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顾海鹰报道  64岁的李先生是我们社区家庭医生签约的老病人,他患有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年来他边服用降压药,边服用“汤药”,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两种慢性病伴随着他还算“平安无事”。

  今年2月的一天,李先生在其妻子的陪同下来就诊。他刚一落座,医生就问道:“最近好吗?”戴着口罩的李先生摇头说:“不太好……”随之眼泪就溢满眼眶。

  一旁的妻子轻轻拍拍李先生的肩膀,慢慢地道出了原委。

  原来,李先生的妻子和李先生的父亲在去年12月末先后得了“新冠”。李先生忙着照顾两位生病的亲人,妻子5天后转阴“阳康”了,可是89岁高龄的父亲却因为有基础疾病而病逝。

  父亲的离世让李先生悲痛欲绝,每每回忆起父亲的点点滴滴,他就伤心落泪,茶饭不思,彻夜难眠。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十天左右后,李先生感觉心慌、胸闷、头晕,心跳得好快,妻子赶紧陪他到三甲医院挂了急诊,做了心电图,医生说他心肌缺血,是“窦性心动过速”,配了西药。

  回家后李先生按照医嘱服药,想着自己以前中西结合治疗慢性病效果好,就前来我们社区服务中心就诊。

  “心藏神”、“心主血”是我们中医学中关于心脏的两个重要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的心不藏血了,心不主血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

  李先生的“心慌、胸闷”在中医看来,属于“心悸”,可以分类为“心血不足”、“心阳不振”、“心脉瘀阻”等多种类型。

  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心慌”的类型,中医治疗的方剂是完全不同的。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对症下药,一人一方。

  比如对于“心血不足”的患者,主要用“归脾汤”调理,用以改变患者心慌气短、失眠健忘等病症。

  若遇到“心阳不振”的患者,主要解决其心慌、胸闷气短、感觉体寒等病症,多采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或者参附汤。

  李先生因为担心亲人罹患新冠焦虑疲劳,加上痛失亲人等多重打击,心理压力过大,造成阴虚失眠、心神不宁,心悸头眩等病症。

  鉴于李先生的病情,我们按照三甲医院药方延续西药方,同时给予能够起到滋阴养血、宁心安神的中成药,再配以由党参、丹参、麦冬、制五味子、白茯苓、枸杞子组成的汤药以及安眠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此外,我们认为,药物治疗是战胜疾病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情志的调理对患者的康复也是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另一个方面。

  有研究显示,亲人离世、意外事件等是“应激源”,常常会给当事者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表现在身心健康。如果当事者不能适应“应激源”的刺激,就有可能发生疾病或者各种不适。

  所以当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应激源”时,当事者就要以最快的方式远离,用最佳的方式调整。

  李先生因照顾家中两位病人,过度劳累;亲人离世,情绪波动大,短时间内遭受“应激源”刺激,这种雪上加霜的叠加效应,让李先生的身体出了状况。

  我们建议李先生在接受中西医治疗的同时,特别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走出家门,散步,赏春……

  经过一周的治疗,李先生的病症已经有了明显好转。

  专家简介:

  崔力

  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主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毕业。

  从事社区临床工作十余年,擅长社区居民常见慢性病的中西医诊治,尤其是虚劳病、高脂血症、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疗。

  杨静

  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护师。同济大学护理学专业毕业。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十余年,熟悉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擅长老年病患护理工作。曾于2020年参与上海浦东机场新冠肺炎抗疫防护临床一线工作。

  本文作者/崔力 杨静

  插图来源/摄图网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