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小心老年人的“视力杀手”—老年性黄斑变性!

2021-05-2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影响视力的黄斑部疾病逐渐取代了白内障等眼疾,成为目前人群低视力及致盲的首要原因。

  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顾海鹰报道  在门诊经常碰到一些患者会问说:“医生你给我检查一下我有黄斑吗?”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黄斑,黄斑是眼睛视网膜结构中的一处正常区域,而不是一种疾病。

  如果把眼球比作一部照相机,视网膜就是照相机里的底片,负责感光成像,而黄斑就是相机感光底片成像的中心区域,因为黄斑含有丰富的叶黄素而得名。

  由于黄斑区富含有大量视锥细胞,是视网膜中心视力最敏锐的部位,主要起到精细视觉、识别色觉、光觉的三大功能,区别各种各样颜色、读书、看报、看电视、看远方的物体,都是靠视网膜中的黄斑区域。

  而黄斑是不可再生的组织,一旦黄斑出现了问题,就可能引起视物模糊、视物扭曲变形、视野中心暗点等症状,导致视力不同程度下降,重者出现不可逆的视力丧失。


  正常眼底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影响视力的黄斑部疾病逐渐取代了白内障等眼疾,成为目前人群低视力及致盲的首要原因。

  黄斑部疾病里,最常见的就是老年性黄斑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与年龄相关的一组黄斑疾病。

  AMD以黄斑部视网膜及其下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发生病变,并导致患者视功能障碍和中心视力下降为特点,体征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患者无法正常的独立生活,无法阅读,甚至无法正常行走。

  AMD是引起50岁及以上人群中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四大致盲眼病之一。

  50岁以上人群中AMD的患病率部分地区可达15.5%,7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21%,且随着年龄增加患病风险显著增高。AMD成为当今威胁老年人视功能最严重的眼病之一,因此,AMD已成为不能忽视的、全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原因是什么?

  AMD发生的因素尚未确定,老年因素是AMD发生的最主要的因素,年龄越大,患病的人越多。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光损害、代谢及营养因素、长期吸烟、免疫性疾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心血管系统等这些危险因素有关。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

  老年性黄斑变性分为哪两种类型?

  根据患者的眼底表现不同,AMD分为干性AMD和湿性AMD。

  干性AMD又称为萎缩性或非新生血管性AMD。以黄斑区玻璃膜疣,进行性色素上皮细胞萎缩,从而导致感光细胞变性,引起中心视力减退为特征。患者年龄多为50岁以上,在早期常无任何症状,起病缓慢,双眼视力逐渐减退,可有视物变形。如果黄斑区大片视网膜及脉络膜发生地图样萎缩时,视力通常会受到严重影响。

  干性AMD,玻璃膜疣 
           

  玻璃膜疣OCT图像

  干性AMD,地图状萎缩

  湿性AMD又称为渗出性或新生血管性AMD。它发病的特征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可能是由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异常增高,导致了异常新生血管在黄斑部的视网膜下生长,异常的新生血管非常的脆弱,就像有裂缝的水管一样,容易发生渗出和破裂出血,继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造成不可逆的中心视力丧失。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与干性AMD视力缓慢的进行性下降不同,湿性AMD病人常为一眼突然发生视力下降、中心暗点,发病后视力减退较为迅速,常于短期内明显下降,湿性AMD对视功能的危害极大,但是如果及时诊治,能够减少或延缓湿性AMD引起的视力丧失。

  湿性AMD,新生血管膜形成伴出血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OCT图像

  湿性AMD,瘢痕形成

  老年性黄斑变性有哪些症状?

  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出现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看直线物体时发现直线弯曲。视物变色:物体颜色发生改变,发现物体颜色变暗、甚至中心发黑。中心黑影:发现看东西时中心总有黑影遮挡,这种黑影一般不随眼球转动改变位置,通常都在中央部分。

  确诊老年性黄斑变性要做哪些检查?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确诊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检查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首先我们要检查视力,是我们在进行眼病筛查时必做的一项检测,它能清晰明确反应出患者目前的视力水平。

  眼底检查主要包括检眼镜检查和彩色眼底照相等,获取眼底彩色图片,能比较直观的观察眼底黄斑病变的情况。

  还有一些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主要包括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可帮助医生动态观察患者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液循环状态,判断是否存在新生血管,以及确定新生血管的位置和渗漏位点。

  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是一种新的光学影像诊断技术,具有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非接触性、非损伤性的特点,可直接反应病变视网膜的形态和位置,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变化。

  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作为一种新型的成像技术,弥补了OCT对视网膜血管监测的不足,可以在活体上观察微血管的改变,并能分层观察每一层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定量测量血管密度。也是无创的检查,比如在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时,如果患者的身体条件不能做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做OCTA检查,来观察新生血管膜的位置、形态及范围,是目前AMD鉴别诊断的主要工具。

  湿性AMD

  湿性AMD,FFA检查

  湿性AMD,ICGA检查

  OCTA检查图像

  如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

  由于本病原因还不明确,目前尚无确定的药物治疗和根本性的预防措施,也未找到阻止本病病程进展的方法,治疗上仍然是十分困难的。

  早期的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可以定期观察,长期随访,戴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太阳镜,减少光损伤;注意用眼时间,避免视力疲劳;保持低脂饮食,多食富含叶黄素或维生素C、E、A及β-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的蔬菜与水果,改善饮食结构;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并且戒烟。这些举施可有助于延缓AMD的进展。如出现暗点、视物变形等现象,应立即到医院检查,以便及早治疗。

  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在短期内引起视力急剧下降,需要积极干预。医生通过眼底血管造影、OCT、OCTA等检查作出明确诊断,目前采取抗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就是玻璃体腔内注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药物治疗,也就是大家常常听说的往眼球里面打针的治疗。

  目前国际通用的治疗方案是“3+PRN”,即前三个月每月打一针,三针后如果病情仍有活动性,继续注射,如病情稳定则观察,一旦病情复发需再次注射。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直接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阻断异常新生血管的形成,进而缓解甚至有效终止病程进展,最大程度保持现有视力和改善视力。

  因此,到目前为止,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湿性AMD的一线治疗方案。

  如何早期发现老年性黄斑变性?

  早期发现黄斑变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我检测,及时发现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症状。

  我们用一只手遮住一只眼,另一眼注视远方景物,看看两个眼的视觉是不是一样,交替检查各眼视力是否较以前下降;注视有线条栅格的窗框,是否有线条变弯、方格变形的;

  另外,还要注意有无黑影遮挡。

  还有一种自检方法是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把方格表放在视平线30厘米的距离,如有老化或近视的需佩戴原有眼镜进行测试,检查时一直注视方格表中的注视点,两眼分开检查,正常情况看到方格的线条是直的,方格应该是同样大小的。当凝视中心注视点时发现方格表中出现直线变弯,方格扭曲或空缺,就需尽快到医院做眼底检查,以便及时治疗。

  作为眼科医生,建议5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接受眼底检查,对于患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以及有吸烟史的高危人群更应该关注眼健康,开展早期的眼底病筛查可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视力问题,积极治疗保证视力获益,减少治疗所需的医疗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阻止病变进展,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提升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现有视力是治疗的主要目标。

  专家介绍

  贾丽丽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现为中华医学会上海眼科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师协会上海市眼科女医师协会委员。

  从事眼科工作38年。擅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黄斑疾病、视神经疾病、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葡萄膜疾病、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的诊断和治疗;擅长各种眼病的视觉电生理检查和诊断,擅长对各种眼底疾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等检查和诊断。担任交大医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眼科教学工作和上海健康医学院眼科的教学工作,主讲“视网膜病、玻璃体疾病、葡萄膜疾病、视神经及视路疾病等”。带教研究生、住院医师、本科实习生、规培生等,指导眼科和内分泌科研究生完成科研课题。近年来与上海市糖尿病诊治中心合作,重点进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防治的临床及研究工作,参加全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调项目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上海市科委重大科研课题等,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奖等多项奖项。在本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SCI收录4篇。参编《巩膜病学》专著一部。

  专家门诊时间:

  徐汇院区:周五上午

  临港院区:周一上午

  本文作者/贾丽丽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