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不同临床类型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部分至今尚不明确。
1.寻常型鱼鳞病 患者表皮中丝聚合蛋白(filaggrin)减少甚至缺乏,可能与丝聚合蛋白原(profilaggrin)合成转录后调控异常有关;其致病基因定位于1q21,但仍未克隆出致病基因。
2.性连锁鱼鳞病 已证实大部分患者Xp22.3上编码类固醇硫酸酯酶(STS)的基因缺失,而另一部分患者则有STS基因突变;导致角质层类固醇硫酸酯增多,影响角质层细胞正常脱落而形成鳞屑。
3.板层状鱼鳞病 与染色体14q11.2的谷氨酰胺转移酶1(TGMl)基因突变、缺失、插入有关。
4.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已证实系定位于12q13.3、17q21.2的角蛋白1(KRT1)和角蛋白10(KRT10)基因突变,影响角蛋白中间丝即张力细丝的正常排列与功能,进而导致角化异常及表皮松解。
5.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由多个基因如TGM1基因、12-R脂氧合酶(ALOX12B)基因、脂氧合酶3(ALOXE3)基因、鳞蛋白(CIE)基因突变引起。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