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防治IBD,我们该懂些什么?

2021-08-23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炎症性肠病(IBD)通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为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情况和诊治策略,世界医疗网专访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明松教授。
       腹泻、腹痛反复无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里急后重,时有便血......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患了炎症性肠病(IBD)。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以持续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通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为进一步了解炎症性肠病的诊治和发展,世界医疗网专访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明松教授。
  浅谈IBD发病情况
  据李教授介绍,炎症性肠病以前在中国比较少见,主要出现在欧洲和北美。大量研究表明,该病和西方人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习惯有关,因此也被称为西方病。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于是该病在国内逐渐呈暴发式增长。除饮食外,遗传、免疫、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都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医疗网专访李明松教授)
  认识肠道微生态
  在谈到炎症性肠病的诱发因素和临床表现时,李教授特别提出了“肠道微生态出现异常”这样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肠道微生态呢?
  事实上,自人们一出生,肠道微生物就与宿主健康如影随形。寄生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约有1000多种,包含了细菌、病毒、真菌等。肠道菌约400 ~500种,分为原籍菌群和外籍菌群,原籍菌群多为肠道正常菌群,除细菌外,人体还存在正常病毒群、正常真菌群、正常螺旋体群等,各有其生理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它的稳定性,它对人类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而肠道微生态是指寄生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人体的微生态主要包括眼睛、口腔、皮肤、胃肠道、生殖道等七大系统,其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肠道微生态占据了最主要地位。肠道微生态和人体的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离开了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人体是无法单独生存的。
  粪菌移植重建肠道微生态
  近年来,有关粪菌移植(FMT)的话题引发热议,为炎症性肠病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微生态,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李教授表示,目前国际上对于粪菌移植治疗IBD开展的临床试验较多,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这种效果在不同类型的患者身上并不完全确定。这也表明粪菌移植的疗法目前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比如菌种的选择、移植途径、制备方法、治疗剂量和频率、供体来源、受体治疗前药物暴露、疾病类型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标准化粪菌制备操作流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怎样提高对筛选供体中尚无法检测致病菌的辨别率并挑选具备核心优势菌群的供体,是我们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世界医疗网采编与李明松教授合影)
  专家简介:
  李明松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曾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南方医院消化内科炎症性肠病中心负责人。
  擅长消化道肿瘤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精准治疗二十余年,迄今已成功诊断和治疗了10000余人次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本文作者/李   晓
本文摄影/徐智伟
美术编辑/张丽萍
执行主编/尹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