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注重心理健康,追求美好生活

2018-10-10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医疗网》特别报道!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世界精神卫生日的活动在中国也更加受到重视并积极开展,已成为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传播精神卫生理念的重要平台。
  201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儿童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而青少年期是青少年逐步走向成熟到成年,也是身心发育最富有特色的时期。儿童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到成人阶段还会存在。所以,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时干预和治疗。
  10月9日下午,世界医疗网特别采访了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教授,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谈一谈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工作。
  
  做学会自我觉察的父母
  孙时进教授在采访中说:“我觉得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着未来的世界。一个生活在经济比较富足,政治比较文明的社会的孩子,成长的会更好一些。所以注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要在家庭或者某个圈子里为他们建成一个对孩子充分尊重,符合平等、民主、自由核心价值观的环境。”
  但是我们知道,时代塑造人。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创伤,尤其是“在一个贫穷愚昧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一定有很多心理的伤害,道德的破坏。”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问题,然后与孩子共同成长,而不是把自己的问题再传给孩子,这是保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前提。有人说“成为一个贵族是三代人的事情”,指得就是第一代人可能有很多心理创伤,但是随着对创伤的自我觉察,创伤代际传递的逐步减少,一代就比一代更好。
  所谓自我觉察,就是学会对自己所有的行为和想法做出反思,再评价,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学会自我觉察很重要,它指导我们寻找并建立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平等、尊重等等。这也属于个人的知识体系,建立从对自己的认识,到对家庭、朋友、社会的认识,也包括如何使用社会支持体系的能力。”
  “我觉得中国古代有很多智慧,正心、诚意、修身……这些都在讲要学会自我觉察,学会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孙时进教授说,“除了有理论,还有很多技术跟方法,包括现在的内观、正念等。中国古代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也不只是口头上的理论,还有一系列操作技术,如‘定、静、安、虑、得’。如果破除宗教与神秘色彩,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里也可以找出能够维护心理健康的东西。所以从人类精神宝库中去搜索,思考如何古为今用,同时洋为中用是很重要的。”我们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食“洋”不化,在寻找维护心理健康方法的路上,在自我觉察的路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许才能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技术。
  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打破创伤的代际传递,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除了家长可以有所作为,还需要健全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我们需要探索如何将政府、民间、家庭的力量整合起来。现在上海也开展了许多心理健康普及的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都有,也包括媒体宣传等,既有公益的方式,也有市场的方式。”
  我国卫生部2000年首次在“世界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科普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形成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宣传、教育、普及的方式。“我国已经有一百多万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当中有部分虽然没有加入专业工作者的队伍,但却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者的身份存在,这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但一百多万的咨询师,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所以现在我们提出要构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017年中国政府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为民间以各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带来了机遇。“政府退出并不意味着不支持或否定这项工作,而是想在原有的基础上考虑怎么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让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熟起来,政府则从政策上扶持与支持。例如,各种心理疾病的流行病调查需要政府投入精力,这是一般商业运作都做不成的。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疾病谱、流行病调查报告,就可以针对性地制定一些策略。共产党的成功是依靠人民,所以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也是要依靠人民,而不只是依靠专家跟领导。”
  那么在健全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未建成前,我国该怎样满足大众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呢?孙时进教授表示,“不是专家与领导决定要怎么满足,而是要深入社会,了解各种各样的方式,把这些好的方式总结出来,再加以推广。我相信在心理健康教育或是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会涌现出很多模式。只要我们把握基本的原则,相信群众的方法,以及我国的核心价值观,那么人民群众一定能够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因为他们蕴藏着巨大的智慧与创造力。”
  “我相信会碰到许多问题,但是我们既不能怕出现问题就不去发展,也不能在发展中对其熟视无睹,所以需要民间发展,政府监管。”现在我国各级政府,如上海,从教委、卫计委,到共青团和工会都在抓这项工作,当下如何以一种更好的机制保证它能长期持续很重要。

(孙时进教授与世界医疗网采编组合影)
  健康心理是内在的快乐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说是社会适应良好,身心平衡,从狭义说,是从心理疾病诊断标准去看,他是否符合常模以及主观感受等。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什么是心理健康,每一个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定义。
  从心理健康与快乐人生的角度看,一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生存并保持心理健康,是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的社会意识,决定了人的心理健康。
  孙时进教授认为,终极的心理健康与终极的道德都是一致的,它们与自在、幸福、快乐这些字眼相连。“有一句话说,‘只有全人类都幸福,你才能最后幸福’,那当然只有全人类都快乐,你才能最后快乐,其实我们的方向就是全人类的健康快乐。所以‘健康心理,快乐人生’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密切相连的。在保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民主这样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心理健康,保证真正的快乐、幸福,保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健康心理与快乐人生是一致的,内在是吻合的,健康心理是人们内在的快乐,人生是健康心理的外在反应。”
  快乐这个词背后有很多很接近幸福、自在的含义,在孙时进教授看来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快乐人生是因为有心理健康和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我国核心价值观的保证。“举个例子,如果在一个家庭里,每个家庭成员是平等的,关系不是扭曲的,孩子在家庭里得到尊重,不仅孩子会过得好,其他人也会过得好;如果爸爸很强势,他不无论对错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那这个孩子在生活中就不会快乐,也不会幸福,更也不会健康。”
  在我国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与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非常吻合,“我认为我们的工作是在追求美好的生活,通过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使现实与追求的关系更加平衡”孙时进教授最后说。
  (本文根据采访整理,没经本人审阅)
  专家简介:
  孙时进 博士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中西结合研究院健康与医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心理学会副监事长
  上海市心理学会副会长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委会主任
  上海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孙时进工作室”主持人
  本文作者/值班编辑:张狮驼
  本文摄影:苏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