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弘扬抗疫精神,谱写“双科”新篇——专访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洪洋

2022-08-1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本期大国名医,让我们一起走近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洪洋,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医者担当,纵观五院发展。
       八月的上海,阳光明媚,疫情留下的阴霾逐渐褪去。坐落在闵行区瑞丽路上的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早就恢复了往日的人流。

(图片来源/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官网)
  这所建立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综合性医院,在百余载风雨兼程中,取得了临床、科研和教学等多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当然,与它一起成长的,还有扎根于此并承担着医生和管理者双重责任的副院长——洪洋。
  2005年,从中山医院读完研究生回到医院后,已在骨科临床深耕十年的洪洋走上了医院的管理岗位。十多年来,他一边投身于五院教学、科研和科普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一边继续践行着一名骨科医生治病救人的使命。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的紧要关头,他临危受命,带领医疗队奔赴抗疫一线,出色地完成了重症感染者的收治任务,用行动诠释了当代医者不惧艰险、无私无畏的抗疫精神。
  本期大国名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洪洋,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医者担当,纵观五院发展。
  从武汉到上海 抗疫精神暖人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作为闵行区传染病定点医疗机构,不仅承担了闵行区域内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收治任务,还先后派遣三批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成为闵行区派遣人数最多的医院。作为五院副院长的洪洋,在党委的统一安排下,作为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领队加入了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他带领的50名医护人员此行的目的地,是刚刚建成的雷神山医院。

(洪院长和队员们奔赴武汉雷神山抗疫 图片来源/今日闵行)
  据洪院长回忆,刚到武汉的时候,病房里除了两张床之外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医疗队整整忙了两天两夜,才把空病房变成能够收治病人的病区。“前两天大家基本上每天最多睡三个小时,凌晨就去病区整理病房,很晚才能回到住处,但当时大家都克服了心理和身体上承受的压力,就想着赶紧把病人收治进来” 。洪院长告诉记者,在前去支援的48天里,五院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并肩作战,共同接管的C2病区共收治了116例患者,其中有很多是重症、危重患者。特别是后期他们同时接收了其他医疗队撤离留下的“最难啃的硬骨头”,即使这样,最终也取得了“零死亡”、“零转阳”、“零感染”的优异成绩。还有不少年轻的队员在五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委的带领下火速提交入党申请书,想要充分发挥党员在危机时刻的先锋模范作用。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合影 图片来源/今日闵行)
  “战场是让人成长最快的地方,疫情考验了我们的心灵,我们在战斗中洗涤灵魂。”正如洪院长所说的那样,两年多前的这段援鄂经历对于自己和队员们而言,是一场格外难得的历练,为他们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上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今年上海疫情爆发的时候,他们再次奔赴各大采样点、隔离点和方舱医院,承担了大量的核酸检测及感染者收治工作,为上海战疫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从临床到管理 分身有术两手抓
  身着白大褂穿梭在门诊和各个病房之间的时候,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奔走于各种会议场所,伏案规划医院未来发展的时候,他又是五院学科建设的引路人。
  当被问起从医的初心,洪院长不假思索地答道:“想要解决周围人身体上的病痛,分担一些疾苦。”正是因为抱着这样的信念,在作为一名骨科医生的二十多年中,他始终把病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后来即使管理工作繁忙复杂,他也依旧坚持周周有门诊,周周有手术。他说:“作为副院长,管理是我的主体责任,但临床工作更不能落下。”所以他常常牺牲自己夜晚和周末的休息时间,以此来弥补因为忙于管理而对临床研究的欠缺,做到分身有术,哪一面都不落下。
  当被问到是如何在医生和副院长之间切换自如的,他坦言管理和临床两项工作本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为始终深耕于临床的管理者而言,洪院长更能体会到临床医生的需求,也会站在医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些年来虽然牺牲了很多本该陪伴家人的时间,但也提升了他在处理工作方面的综合能力,肩负起了医院整体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世界医疗网专访洪院长视频)
       从科研到科普 双科建设谱新篇
  近些年来,在洪院长的带领和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在科研和科普这两大工作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重视科普工作。
  作为第一批拿到上海市科协认定的科普教研基地,五院的科普工作主要立足于老年慢病管理,医院先后成为闵行区、上海市老年慢病管理科普教育基地,较早的开展了老年慢病的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凝聚了多名优秀的科学传播专家和专科护理科普团队。十余年间,五院老年慢病科普团队通过基地平台,借助院内和院外,线上和线下,医疗和护理团队合作的老年慢病管理科普教育创新模式,组织医疗护理专家开展“医院-社区”讲座,先后开展科普活动300余场,社区科普活动数百次,科普惠及闵行区马桥、江川、颛桥、新虹等12个社区、受益人群达30余万人。前后撰写科普书籍50余本,借助电台广播,专家讲座节目,正确、规范的讲解老年慢病知识,引导老年慢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积极、正确的进行慢病自我管理。早在2019年就成功入围科普中国共建基地项目,老年慢病管理科普教育基地摘得国家级金字招牌。
  “科普的目的就在于能让更多人关注自身健康,有效预防疾病,及时进行干预,这是一件造福百姓的事。”洪院长表示,近年来他们还致力于将大的科普基地转变为以专科为导向的科普基地建设,比如他自己目前主攻的骨质疏松,还有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特定的慢性疾病等等。这样能更充分调动临床医生对科普的积极性,让这项工作更有方向和针对性,也更有益于百姓健康。
  骨头汤补钙是误区?洪院长科普时间到
  作为一名重视科普并深耕临床多年的骨科医生,洪院长也有很多疾病相关的知识与大家分享。以下收集了当代人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一起来看看他怎么说吧!

(世界医疗网记者采访洪院长)
  1、骨密度检测有必要人人都做吗?为什么?
  洪院长:正常人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骨密度检查是我们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能准确测量骨量流失的程度。那么骨质疏松发生的年龄段一般都是在50岁左右。一般女性都是在绝经以后,男性则更晚,正常情况下发病要晚于女性五到十年,所以对于年轻同志而言,根本没有必要去每年都做骨密度的检查,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图片来源/摄图网)
       建议以下人群积极做下这个检查:(1)年龄≥65岁的女性和≥70岁的男性;(2)有骨折危险因素的绝经后女性及50~69岁的男性;(3)50岁后发生过骨折的成人;(4)患有导致骨量丢失的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肝病、甲亢等,或使用导致骨量丢失的药物的成人,尤其是使用激素者应尽早行骨密度检查以评估骨质疏松状况。
  2、经常进行爬山、跑步等运动会对膝关节造成损伤吗?
  洪院长:人的生命在于运动,所以运动肯定是必需的,但凡事都不能过度,如果一个人无论是青年还是中年时期都过度运动,过量进行爬山、长跑等活动,到了老年以后尤其是膝关节受损伤的情况会表现得比较严重。我们通常说的膝关节的半月板的损伤、交叉韧带损伤、关节软骨损伤等等,绝大多数都和慢性的运动场伤有关系,尤其对于中老年人而言,类似爬山和如今提倡的“1万步”,都需要非常当心,量力而行。
  3、跑步等运动过后膝盖屈伸咔咔响是怎么回事?
  洪院长:年轻人很多都处于发育期,只要不疼痛,不影响后续的运动,运动过后关节有时发出一些声响是正常的,与发育有关。但是要特别警惕另外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当关节咔咔响了以后突然锁住了,无法动弹或者有疼痛感,就可能是病理性的,一定要去医院做进一步物理和影像学检查。在做检查之前,我们通常会考虑他是不是膝关节的半月板损伤导致的关节绞索。
  4、“喝骨头汤能补钙”竟然是误区?

(图片来源/摄图网)
  洪院长:我建议大家走出一个误区:喝骨头汤不仅不能补钙,而且会造成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问题。因为尽管骨骼中确实含有非常丰富的钙质,但这些钙大部分是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很难溶解于液体中。有研究显示经过长时间炖煮的猪骨汤中,钙含量每250ml仅含3mg,相当于一盒牛奶可以抵得上80碗骨头汤中的钙含量。而且通常你熬完汤以后,看到上面黄黄一层其实并不是钙质,而是脂肪。长期服用可能还会造成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问题,所以在补钙时并不推荐喝骨头汤。

(洪院长与世界医疗网采编人员合影)
  专家简介:
  洪洋
  博士研究生导师,骨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闵行区领军人才;复旦大学社区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区属医院工作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委员会创伤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委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创伤医学专科委员会委员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质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上海基地委员;《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委会编委。成果方面包括近五年来主持包括国家级、省部级等基金5项,发表SCI文章20篇等。专业及科研方面:创伤骨科、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上午
  本文作者/李   晓
  本文摄影/徐智伟
  美术设计/张丽萍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李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