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心脏起搏器:给心脏安上“人工发电机”

2021-09-03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心脏起搏器作为现代医学中最常植入的器械之一,已经帮助越来越多的患者重获新生。世界医疗网专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博,带你揭秘心律失常患者的“救命神器”。
       近日,家住上海宝山的96岁钱阿婆成功更换了心脏起搏器。据悉,九年前她因病窦综合征入院治疗,安装了心脏起搏器,最近又因起搏器电量即将耗尽而重新更换。
(图片源自网络视频)
  如今,这个被称为心律失常患者“救命神器”的小小器械依旧带着几分神秘色彩。那么究竟什么情况需要装心脏起搏器?它又是如何在患者体内运作的呢?带着这些疑问,世界医疗网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博。
  心脏如何跳动?
  在介绍心脏起搏器前,刘教授先向我们讲述了心脏是如何跳动的。一般来说,正常人的心脏每分钟需要跳动60-100次,才能保证全身各个器官的正常供血。如果心跳过慢,则会导致各器官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四肢供血不足,则会导致浑身乏力,使不上劲。有时,心脏还会出现短暂的停跳,连续几秒都没有搏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晕厥、四肢抽搐甚至是猝死。
  要维持正常的心跳,需要依靠心脏里一个叫”窦房结” 的结构,它是整个心脏运作的“总司令部”和“发电机”。它发出的指令,控制着心脏的节律和次数。指令通过传导系统,把电信号传送至心脏的各个位置,引起心脏收缩,再通过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

(世界医疗网专访刘博教授)
  心律失常 “人工发电机”来帮忙
  如果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心脏“总司令部”和传导系统发生问题,就会出现通常所说的心律失常。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给心脏安一个“人工发电机”,即心脏起搏器。据刘教授介绍,如今,随着起搏技术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人对疾病认识的提高,无论是窦性心律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还是无法用药物、射频消融等方法治疗的早搏、心动过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都可以通过植入起搏器,找到救治良方。但是建议患者在安装起搏器前,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样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起搏器。
  当然,要将一个器械放入我们的心脏中,很多人难免对起搏器安全和植入手术的风险产生担忧。对此,刘教授表示,起搏器植入是非常成熟的手术,安装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通过局部麻醉就能完成,切口很小,基本没有什么痛苦。即便是9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部分患者都是可以承受的。而且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目前起搏器的规格越来越小,甚至还有胶囊大小的起搏器,基本不会影响美观。
 
     揭秘世界最小无导线起搏器
  刘教授介绍,起搏器在临床上常见的有单腔和双腔两种。单腔是指植入一根电极在心室,双腔就是心房、心室各一个。另外,还有三腔与多腔起搏器,主要适用于心动过缓合并心衰的病人。但目前,随着起搏技术的革新,已经研制出一种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小的无导线起搏器,体积较传统起搏器减小了93%,相当于一颗胶囊大小,重量仅1.75克。这种“胶囊起搏器”无须电极导线,通过微创的方式经大腿根部股静脉直接植入心脏,没有胸部切口,术后肩部活动完全不受影响,患者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且,它还兼容1.5T和3.0T全身核磁共振扫描检查,可以满足患者后期疾病诊断的需求。
  起搏器术后注意事项
  患者在做完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后,应该注意什么呢?对此刘教授表示,术后短期要注意卧床三天,第四日可逐渐抬高床头并下床活动。在卧床期间,饮食上应以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不可以吃鸡蛋和豆制品,这些食物容易使病人出现胀气。除此之外,还要确保病人所处的环境安静。平时要保持情绪稳定,不要激动,注意休息,不做剧烈运动,不熬夜,规律作息。另外,术后长期随访也至关重要,要保证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各随访一次,稳定后可改为每年一次。
  现在,心脏起搏器作为现代医学中最常植入的器械之一,已经帮助越来越多的患者重获新生。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患者通过起搏器治疗恢复健康,回归生活。
  专家简介
  刘博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卒中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9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专业博士毕业,并作为国家首批公派研究生留学于瑞典Wallenburg心血管研究中心。擅长冠心病、房颤、房速、早搏、心肌病、心力衰竭,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及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主编《专家解答冠心病》和《漫谈冠心病》等4部科普图书,参与编写心血管内科专著5部。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下午
本文作者/李   晓
本文摄影/徐智伟
美术设计/张丽萍
执行主编/尹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