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科洪庆祥主任医师谈膏方进补的那些事

2018-11-01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眼下霜降已过,又到了“冬令进补”之时、申城膏方渐进旺季。膏方怎么吃?谁能吃?听听专家怎么说!
  中医提倡“天人合一”,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人生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当自然界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只有顺应自然,人们才会健康、长寿。冬季万籁俱静,自然万物都储藏收敛于内,人体的机能变化和自然界相呼应。因此,“冬令进补”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治疗手段,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那么眼下霜降已过,又到了“冬令进补”之时、申城膏方渐进旺季。这些年,上海医疗机构每年开具的膏方在30万料以上,且逐年增加。从耄耋老人、公司白领,到青少年甚至儿童,都有进补膏方之趋。这次,《世界医疗网》来到了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科,听听洪庆祥主任医师讲关于膏方进补的那些事。
   
  膏方也是药,没病别乱吃
  膏方,是中药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剂型。它既有保健预防、未病先防之意,也有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疗之功,且更偏向于后者,所以膏方是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吃的。
  洪庆祥主任医师有几十年的开膏方临床经验,他告诉我们膏方是有它的适应人群的。中医有一个理论叫“虚则补之”,因此一般来说,如果中医辨证不属于“虚证”,或者说是健康的人,那么他不建议吃膏方进补;相反,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稳定期、亚健康人群、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者或者产后、术后恢复期患者,均可以膏方进补。
  洪庆祥主任医师还告诉我们,为了达到膏方进补的最佳功效,要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所以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油腻,减少辛辣之品。有些病人患有消化吸收不良,如腹泻、便秘等脾胃功能失常,可以先调理脾胃。
  为了让“冬令进补”效果更佳,也可先配几贴“开路方”。一般情况下,服用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就可以了。
  一膏解千愁?那是不可能的!
  目前,大众对于膏方进补的认识还是有一些误区。有的人平时不注意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也不注重保养身体,觉得到了冬季吃了膏方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临床上我们有时候会遇到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我们开具膏方时,在培本固元的同时,还要兼顾它原有的血糖、血压的变化,使之控制在正常理想的范围之内,这就达到预防和治疗相提并重的目的。在治疗控制血糖、血压的同时,控制疾病的转归与发展,防止其并发症和靶器官受损才是我们服用膏方的最终目标。
  洪庆祥主任医师同时表示,人体的健康实际上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身在大自然当中,除了适应自然,还要适应个人的工作节奏,面临生活和工作压力,因此总有时候会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于紧张也是我们在服用膏方的同时要加以注意的。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每年的体格检查。体检报告在开处膏方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体格的健康与否,疾病的发展转归对于“一人一方,因人、因证制方”还是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的。

(洪庆祥主任医师与世界医疗网采编组合影)
  膏方不在贵,用药是关键
  与往年相比,今年上海的膏方价格比往年贵了不少。洪庆祥主任医师说:“我五年之前的一个膏方可能只要1000-2000块之间,而现在这个膏方价格可能就要达到4000块或以上。”特别是名贵药品价格上涨以后,膏方价格更是一年比一年高。
  膏方的价格高低实际上和膏方的疗效不一定成正比,俗语讲“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不要去攀比膏方的价格是多少,而要求服用膏方的实际效果,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所在。
  有患者说,现在膏方在使用收膏药物如阿胶一药时,就会发现价格超过整个膏方的一半价格以上,让人难以承受。洪主任认为这的确是个现实,其实如果正确辩证、合理处方,也会开出疗效满意、价格相对低廉的膏方。比如一般用一斤阿胶可以收膏,但是现在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或根据患者的能力,用半斤或六两、七两同样达到收膏的作用,那么就不必一定要用到一斤的阿胶。
  一个疗效满意、价格适中的膏方取决于:用药辨证施治和有临床经验的医师;药物的质量与剂量;膏方制作工艺的科学与先进。
  专家简介
  洪庆祥
  198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从事临床工作37年,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学科带头人;曾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小百人计划”,师从上海市名中医夏翔教授,现为“洪庆祥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研究工作室”指导老师。
  擅长中医老年病的临床诊治、杂症论治,尤其在中医治疗高脂蛋白血症、代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脾胃病及失眠、乏力、健忘、怕冷等预防机体衰老、中老年亚健康调理等方面经验丰富。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
  特需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本文作者/值班编辑:张狮驼
  本文摄影:苏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