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张皙:对病人而言,机会只有一次

2021-06-0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张皙,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眼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上海市眼科研究所所长,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期邀请眼科专家张皙与大家聊聊自己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成长经历。
  上海市第九、十届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常委。中华医学会会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委员,上海分会副主任委员。研究“膨胀性气体C3F8”及气体小包装,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获国家发明专利,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承担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国视网膜脱离诊治学习班”30余期。曾获“银蛇奖”特别荣誉奖、中国医师奖、上海白玉兰医学巾帼成就奖、中华医学会眼科学特别表彰,多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先进称号。上海市医卫系统卫计委退休人员“老有所为”奖励。科研项目多次获奖,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为国内视网膜脱离、眼外伤以及眼底病的诊治和研究作出巨大的贡献。
  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做好奉献终生的准备
  我出身医学世家,学生时代,父亲张友梅便已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的创始人及学科带头人,耳濡目染,让我很早就准备要做一名医生。今年是共产党诞辰100周年,回忆我的这辈子,我成长在红旗下,伴随着眼科的成长,我的学习和工作,我的成功都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非常深刻。大学毕业后,经统一分配来到了第一人民医院,进了眼科。有幸成为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东方一只眼”赵东生的弟子。
  父亲是个对任何事情都非常顶真的人,平日里话不多,但他总是默默关注着女儿的成长。父亲最爱听我讲患者的故事,和我有关的所有报刊杂志文字,都会认真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反复翻看。这深深影响着我。培养了我的思维和习惯,使我在看病时非常认真,绝不放过蛛丝马迹,每一个手术前都不断完善方案,手术动作规范到位。高标准,让病人满意,自己满意。
  为了当医生,我放弃了所有原来的业余爱好。放弃了弹琴、运动、看电影、看小说等等,取而代之的是专业书籍和手术视频。我常对科里的医护人员说:“如果你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做好为医学奉献终生的准备,你的心中要始终装着患者。”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医疗的飞跃
  我196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分来眼科是第13位医生,由于文化大革命,没有新医生分配进来,就做了很久这个13。住院医生做了14年,基本工资拿了14年。直到改革开放,才升了职称,涨了工资。因为很久没有更多的医生,长时期,当医干,忙病房,忙门诊,哪里缺人我就赶到哪里,每周2-3次24小时值班,出夜班没有休息,手术做了不少,但是没有什么先进器材,没有什么先进技术,一直在老的技术上“打基础”。改革开放后,国外先进医疗器材的购入,新药物和先进医疗技术的引进,国内外的交流也多了,大大提高了眼科检查的深入,精细度的提高,更可喜的是治疗上的突飞猛进,我们的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式,方法得以极大改进,成功率大大提高,过去许多不能治疗的眼病,也变得可以治疗,也随着器材的更精细化,技巧的微创化,除了解剖复位,还能达到视力功能的恢复,提高。除了医生满意,还达到了病人要求。
  二十年心血,研发C3F8 气体小包装
  改革开发以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很多配套技术却跟不上。例如手术把玻璃体切除之后,用什么去填充眼睛里的空缺部分?当时国内外都是用空气或硅油,但是空气作为封闭裂孔和展开视网膜的填压气体,时间短,压力不足,通过电凝、冷凝长疤要两个星期,空气在一个星期就被吸收了, 疤没长好,容易再次视网膜脱离,并不是最佳选择。用于术后填充的气体必须没有毒性,同时不易被人体吸收,最好还有一定的膨胀性,这样才有足够力量顶压视网膜,让术后的裂孔有足够的时间愈合。寻找一种气体,可以达到比空气更好的填充效果,成了当时全世界眼科医生都迫切希望解决的难题。
  在国外学习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化工厂里发现了C3F8气体,学名全氟丙烷,在常温下无毒,无色,透明,由于它在自然环境下吸收氮气,体积会膨大,不仅能给视网膜足够的顶压力量而且被吸收的速度很慢。直觉告诉我,这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比空气更适合用于填充的气体。
  回国之后,我一直对C3F8 气体念念不忘。1990年,我和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其他5名医生一起,拿着两万元经费,成立了C3F8 课题小组,和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共同开始了“C3F8 气体视网膜脱离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我们从零开始。研究了C3F8的物理性能,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
  在课题小组的努力下,中国的C3F8 气体在1992 年终于被成功应用到眼科临床,并且把视网膜脱离治疗的成功率提高到98.6%。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眼科学引起轰动,也获得了全球眼科学界的肯定。仅仅用两万元的经费,就创造出如此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成果,面对来自各方的高度评价,我们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C3F8气体和需要使用它的患者之间,仍然有一道没有跨过去的坎。
  当时C3F8都是装在大钢瓶里,运输和消毒都困难,手术上存在隐患,为了普及这项技术,我们决定研究气体小包装。要把气体从钢瓶储存转变为独立的小包装,不是简单的事情。以前只有包装液体,固体,没有见过包装气体。加上C3F8 气体独特的物理特性,要想把它装入一个个独立密封的小包装里,不漏气,浓度不降低,同时又要达到临床使用的无菌全过程,又要方便,这个难度绝对不低。小包装研发十分艰苦,我们找了很多不同材料,最后经过比较,选择了输血袋的包装材料,有安全、便于消毒、便于携带的优点。2000年,小包装获得发明专利号(ZL 95 1 11701.7),并在次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2007 年2 月,我们为患者所做的努力终于成为现实,C3F8 气体小包装专利转让并获得产品注册号,开始作为流通商品使用。全国除少数几个省以外,均已采用C3F8 来治疗视网膜脱离,一直到现在,也没有能够代替的其他小包装方法。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包装,却倾注了我们二十多年的心血。因而2010年获得了“视网膜脱离诊治的推广应用” 上海市医学科技奖 推广应用一等奖。我常说要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改革开放,我们的医疗水平只能停留在6-70年代,到不了今天。
  对病人而言,机会只有一次
  我常说“要记住,许多情况下,对病人而言,机会只有一次。”作为一名医生,理应认真做好每一次手术。我坦言最讨厌医生在手术台上说些与病人无关的话,即使刀开得很成功,病人还会存疑心,应该时刻关心着病人,讲些让病人听着安心的话,病人知道医生在专心开刀,心情就放松了。
  医生对待病人,不能仅停留在看病治病上,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你的病人,像关怀家人一般去关怀他们的病情,用微笑化解恐惧,用关怀拉近距离,用高超的医术送去光明。“我的病人不少是从小看起的。有些由于遗传的关系,家庭成员先后在我这儿看病。”许多事情我都记不得,但是病人的事不会忘记。每次门诊时,“我认得,我记得你,你是我的病人”,一句话立即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病人来看病也不容易,每次都要让他们明明白白的离开医院回家,所以解说是非常关键的,给他们一点信心也是很重要的。
  培养下一代,人才辈出
  由于眼科手术的精细化程度极高,我除了手把手地带教下级医生,还大胆地放手让他们独立操作。为了保证病人可以接受最高水平的手术治疗,我逐步退出手术65岁完全退下。如果遇到病人慕名前来找我开刀,我也会根据病情,推荐最适合手术的医生。而正是这种“不恋栈”的做法,使得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又涌现出许多人才。我退休后,眼科后继有人,近20年,眼科发展更多,更加先进,壮大。
  现在我老了,体力差了,毛病多了,我不遗憾一生的辛劳。退休后,有时候还能参加社区,医院的活动。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高兴了自己,也高兴了别人。
  专家简介:
  张皙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眼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上海市眼科研究所所长,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上海市第九、十届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常委。中华医学会会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委员,上海分会副主任委员。研究“膨胀性气体C3F8”及气体小包装,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获国家发明专利,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承担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国视网膜脱离诊治学习班”30余期。曾获“银蛇奖”特别荣誉奖、中国医师奖、上海白玉兰医学巾帼成就奖、中华医学会眼科学特别表彰,多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先进称号。上海市医卫系统卫计委退休人员“老有所为”奖励。科研项目多次获奖,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为国内视网膜脱离、眼外伤以及眼底病的诊治和研究作出巨大的贡献。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名誉主编/王景阳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