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上海六院大肠癌治疗团队攻坚克难,复发肠癌患者重获新生

2018-12-17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晚期复发的大肠癌竟然还可以治疗!用慢病全程管理来治疗大肠癌是什么操作?做个肠镜就能预防大肠癌?来来来,听听专家怎么讲。
  众所周知,癌症发展到越晚期,病人治愈的可能性越低。因此多数人认为晚期癌症患者除了等待生命的终结,没有其他出路。过去,大肠癌晚期患者、晚期复发患者就面临着这样的境遇,很多人散落在小医院或民营医院,做了大量姑息治疗。无论是患者,还是其家属都觉得癌症复发、转移是非常晚期的事情,用不着再去做积极治疗或手术了,没意义。这个观念一方面使得病人接受了很多效果有限的姑息治疗,一方面延误了患者获得更佳治疗效果的机会,直至真正的终末期。
  那么,晚期复发大肠癌真的是治疗的终点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王志刚教授提出,很多复发转移的肠癌,或一经发现就是晚期的肠癌,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疾病的终末期。这与大肠癌的肿瘤特点有关,大肠癌有比较好的预后和生物学行为。基于王志刚教授等的大量病例研究和跟踪随访治疗,他们相信即使是晚期大肠癌,仍然有办法让大部分患者长期带瘤生存,所以应该以更加积极的理念对待晚期大肠癌的治疗。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肠癌发病率明显上升。特别是在我们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大肠癌发病率越高,上海地区的大肠癌发病率已经跟欧美持平。但欧美大肠癌发病率已经在走下行通道,而我国还处在一个非常明显的上升期。
  大肠癌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复发率非常高,总体来说,我们国家大肠癌的复发率可以达到50%-60%,包括远处脏器的转移和局部复发。
  目前我国大肠癌的诊治现状是大肠癌晚期、进展期、复发转移的患者多,早期肠癌发现率只占到了10%-15%。尤其是我们的病人基数大,肠镜筛查普及度不够,患者依从性差,使得问题更加严峻。
  如何面对如此大量的晚期患者是王志刚教授及其团队非常关心的事,他认为这类病人更依赖多学科团队的治疗。“通过多学科讨论,结合现有的指南、共识,以及每个专科医师的经验、上海六院复杂性肠癌多学科整合门诊的共识,让患者走上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流程,如此患者将会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工作窗口前移,为患者开通生命绿色通道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大肠癌MDT模式与其他医院不太一样,我们把团队工作前移到了门诊,叫复杂性肠癌多学科整合门诊,专门针对有一定复杂因素、比较难治的晚期肠癌患者。”王志刚教授介绍说,工作窗口前移的好处是让患者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费用。“我们门诊有4个专家,秘书先处理患者病史,然后专家讨论,第一时间把治疗意见汇总到一起,给患者制定治疗流程。在流程进行中,专家还会跟踪治疗进展并解决相应阶段的问题。这相当于病人走了绿色通道,快速进入治疗流程,降低诊治成本,优化治疗方案。”
  上海六院的复杂性肠癌多学科整合门诊在国内是第一家,由该院胃肠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放射科联合开设。他们目前已经具备了多手术科室联合脏器切除、腹壁和盆底修复重建技术,骨肿瘤对直肠癌侵犯骨盆壁的手术切除和重建技术,肠癌术中放疗和温热灌注化疗技术,血管外科重建技术、微创技术等各项技术优势。
  “曾经有位患者治疗后只剩1.4米的小肠,大肠、子宫附件、盆腔脏器、腹膜都被摘除,现在已经过了快五年,带瘤生存得很好,这就是联合脏器切除带来的益处。”而最长的一位带瘤生存的病人已经做过7次手术,经历了14年仍然健在。
  这些病例非常具有挑战性,有的在我们常人看来似乎也没有治疗的意义了。但是王志刚教授说,做这些工作一方面为了治愈那些能治愈的少数人,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患者活得更久,这是肿瘤治疗的终极目标;另外,也许有的患者并没有获得更久的生存期,但在他有限的生命里面减少痛苦就有意义;最后,为了生命的尊严。有的女性患者直肠癌复发侵犯到阴道,行成阴道瘘,大便从阴道出来,那是非常痛苦且没有尊严的。她不能参加社交活动,不能亲近家人。而经过手术之后,就能让患者重获有尊严的生活,维持一定的心理健康。
  “我觉得从肿瘤外科医学、人文情怀、社会伦理角度来讲,这些因素可能都是我们在制定治疗策略和目标时要考虑的。”
  大肠癌可以采取慢病全程管理
  慢病管理的概念来自于糖尿病、冠心病、肾病,患者不能治愈但能与疾病和平共处,并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没有严重的并发症。那么既然肠癌患者能够长期带瘤生存,通过治疗没有了肿瘤证据或复发证据,且生活质量有保证,晚期大肠癌患者是不是也可以用慢病全程管理的理念来治疗呢?
  可以的。医学发展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疾病严格上说是不能治愈的,医生的工作“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癌症与糖尿病、冠心病、肾病都是不治之症,可以采用慢病管理治疗的理念将给医生和患者很大信心。
  总体来说,经过筛选的复发大肠癌患者在经过多学科治疗后,很多人获得了长期生存,五年生存期可以达到30%-40%,甚至更高。上海六院复杂性肠癌多学科整合门诊一年接收的大肠癌约有两百例,这些患者手术后绝大多数都有非常好的生活质量。
  王志刚教授还倡导平衡和动态的理念。平衡的理念包括风险与效益的平衡,卫生经济学的平衡,所有治疗手段的协作,序贯治疗的平衡,局部和全身的平衡,平衡的理念是贯穿始终的。“当我们做一个很大的手术时,必须知道可以给患者带来什么好处。让患者清楚地知道现在到了什么阶段,疾病还有什么办法,这样做有什么风险,需要担什么,是否愿意等。”
  动态的理念是指,疾病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在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应该用不同的评估手段。“我们所有治疗手段的使用都基于评估,同时评估手段也是动态调整的。我们在跟中科院合作收集大肠癌大数据,想看看各项肿瘤指标的变化到底有什么规律,这些变化的意义是什么。用我们中国人的数据制作大肠癌疾病复发预警模型,这或许会成为现有国际指南的补充,并指导我们判断肠癌病人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是多少,医生以什么样的频度随访,术后给病人做什么强度的治疗等。
  “我们不仅看到了效果,还看到了患者的满意度。有的患者说他还活着,而且每天可以唱歌、练字;有个小姑娘五年来一直发微信给我,说在外地开了网店、面馆,她很开心能陪孩子又走了五年;有个小伙子二十多岁生病,现在三十五岁,治疗后已经过了十四年,现在仍然带瘤生存。这些病例给了我们信心,也给了病人信心。”

(王志刚教授与世界医疗网采编组合影)
  大肠癌是最容易预防的癌症!
  大肠癌是最容易预防的癌症,肠镜是金标准。大肠癌多数是肠道息肉和腺瘤经过多年发展而来的,而十分钟的肠镜检查就可以发现大肠的息肉、腺瘤病变,还可以活检,分辨是什么类型、性质的病变,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成年人,或四十岁以上的人有肠镜体检意识,大肠癌的发病率终有一天会下降。日韩、欧美因为全民普查,大肠癌发病率已经进入下行通道,上海已经在全国率先做这样的工作了。每个社区开展大肠癌普查工作,并提醒高危人群多久做一次肠镜检查,筛除了很多大肠息肉患者。
  但群众依从性依然不够,很大的原因是病人恐惧、害怕做肠镜,觉得好痛苦。王志刚教授说,做肠镜的痛苦被夸大了,现在已有无痛肠镜。“我们的麻醉师常驻在胃肠镜中心,我们还有胶囊内镜、虚拟肠镜技术,是不痛的,价格都在医保之内。”因此有大肠癌家族史,有大肠癌病史,做过息肉、胆囊切除的人,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者,大便习惯、性状改变的高危人群更应积极主动做肠镜检查。上海六院胃肠外科门诊对这些有症状的病人和高危人群开放了肠镜绿色通道,不用走很长的常规预约程序,三天之内即可完成肠镜检查。
  此外,我国大肠癌患者中有15%左右是有一定家族背景的,“我们曾在一个家族筛到七个大肠癌患者,所以遗传筛查也是我们目前在做的事情。”同时,王志刚教授和他的团队也在建立加速康复示范病区,推广加速康复理念,即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各种措施把对病人的创伤应激降到最低,让病人快速恢复,快速下床,减少疼痛和各种不适,尽快进食、出院。
  专家简介
  王志刚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胃肠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学组委员、上海医师协会普外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复杂肿瘤学组常委等多个学术任职。擅长各种类型的胃肠肿瘤腹腔镜根治手术,开设并领衔国内首家复杂肠癌多学科整合门诊,是六院胃肠肿瘤MDT工作负责人。曾入选上海市医苑新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百人计划、上海交通大学高原高峰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曾获上海市青年岗位工作能手、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07年在美国结直肠外科排名第一的克利夫兰医院结直肠外科学习。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两项,市级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专著多部。带教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5名。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复杂肠癌多学科整合门诊:周一下午
本文作者&值班编辑:张狮驼
本文摄影:苏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