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知“帕”不怕:王晓平教授为你解读帕金森

2024-06-03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访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分院神经疾病诊治中心主任王晓平教授。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李尔王》中描写主人公李尔王说话狂妄,经常以不受控制的方式加快语速,或者时而清晰时而混乱,做出错误的决策,产生疑神疑鬼的行为,显示出明显的帕金森病症状。但这种描述与实际状况是否相符?
  随着我国帕金森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该疾病的早期症状和预防方法。因此,世界医疗网采编组来到了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皇家花园路800号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分院(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医院),专访神经疾病诊治中心主任王晓平教授。
  PD AD ALS傻傻分不清:
  王晓平教授为你解析
  帕金森病(PD)也称为原发性或特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可以损伤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其他功能,临床症状一般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
  王晓平教授在PD治疗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指出,李尔王言语时快时慢的情况可能是轻度躁狂的表现。然而,PD患者通常表现出运动缓慢的特征。因此,李尔王的精神症状更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或者是PD的一些非典型表现。这种混乱的精神状态和躁狂症状已超出了PD典型症状的范畴。
  PD的症状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包括运动缓慢、震颤、容易摔跤以及动作转换缓慢等;而非运动症状则涉及抑郁、大便困难、快动眼等。
  提到PD的症状,有些人可能会提及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似乎也有类似的症状表现,包括老年痴呆。
  王晓平教授指出,霍金可能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因为其表现涉及肌肉纤维症状,肌肉萎缩和肌肉力量下降;而老年痴呆(AD)的早期表现仅包括认知、记忆、学习和判断力下降。尽管这三种疾病在病理和症状上存在部分重叠,但它们的症状学差异较大。此外,ALS和PD的发病年龄也不同,ALS的发病年龄一般在20至40岁左右,而PD一般在50至60岁左右。
(神经疾病诊治中心主任王晓平教授接受世界医疗网专访)
  运动障碍:
  青少年驼背是PD吗?
  有些家长朋友们可能在了解了PD的运动障碍症状后会产生疑问:常见于孩子们身上的驼背是否是PD的早期症状之一?是否应该提前进行预防和治疗呢?
  王晓平教授解释说:PD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一种称为“勾腰前冲”的姿势,与驼背有些相似,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驼背。青少年PD中约70%的患者会出现震颤、姿势反应异常和肌肉僵硬等症状。有时,PD患者的姿势可能表现为碎步前冲或冻结样的步态,这些在普通人身上的驼背并不常见。
  他强调,在20岁之前、50岁之前,一些人可能会早期发现患有PD,尤其是由遗传疾病引起的情况。然而,并非所有遗传疾病都会在早期显示症状,因为遗传疾病的表现时间因人而异。因此,如今取得迅速发展的基因检测为PD相关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明确指导。
  PD临床治疗方法:
  我国目前PD患者约300万,其中65岁以上的发病率约1.7%。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预计我国每年新增10万PD病患者,到2030年我国PD患者将达到494万。因此,PD的防治极为重要。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PD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可用于治疗PD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抗胆碱药、复方左旋多巴、DR激动剂、MAO-B抑制剂、COMT抑制剂和金刚烷胺等。这些药物不仅可能促进多巴胺的释放,还具备神经元保护和抗病毒的特性。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药如5羟色胺等也在不断涌现。
  王晓平教授强调:“PD是一种慢性病,通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在感觉症状稍微缓解后便擅自停药,然而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停药可能导致症状恶化,甚至引发严重反应。若在特殊情况下,如出现过敏反应,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中医治疗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针对PD,这种综合治疗的优势主要在于解决由该病引发的各种并发症,比如便秘和发汗障碍等。此外,中医治疗在应对PD的运动障碍和易动症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王晓平教授指出:“中医古籍中记载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治疗方法。比如,葛洪所述的利用儿童的排泄物来治疗疾病,这一实践今天被称为肠道菌群移植。近几十年来,肠道菌群的研究备受关注,尤其是在治疗PD和AD等与肠道相关的神经系统问题方面。一些研究甚至认为,调整肠道菌群可能有助于预防PD和AD等疾病的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医理论中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对现代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中一些甚至还没有被完全证实,仍需不断探索。”
  3.细胞治疗
  在PD患者中,大约70%左右的多巴胺神经元已经死亡或受损,导致多巴胺水平不足,从而引发运动障碍等症状。而细胞治疗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补充或替代受损的多巴胺神经元,以修复神经系统功能。目前,细胞治疗方法涉及使用患者自身的多能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等来源的细胞。这些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途径,如干细胞移植或细胞转移等,被引入患者的神经系统,以期替代或修复受损的神经元。
  王晓平教授说:“在中国,这些细胞治疗方法正在不断发展,并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批准和应用。通过细胞治疗,PD患者有望得到更有效的治疗,从而改善其症状和生活质量。然而,尽管细胞治疗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患者提供更可靠的治疗选择。”
  4.手术治疗
  神经核毁损术、深部脑刺激(DBS)。
  5.康复与运动疗法
  康复与运动疗法在治疗PD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语言障碍训练、步态训练以及姿势平衡训练。
  王晓平教授介绍称,目前,PD患者通过参与太极拳、乒乓球等运动,可以实现预防和早期康复的目标。太极拳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以及非药物治疗手段,不仅在PD治疗中展现出显著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普通人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日益增大的精神压力和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下,太极拳被视为一种刚柔并济、阴阳结合的理想选择。这一理念与自然的和谐、日月、阴阳以及白昼之间的轮转相得益彰,将为人们的健康与幸福带来积极影响。
  6.心理疏导
  PD患者往往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挑战。随着运动功能逐渐减退,他们的内心也逐渐闭塞,与社会疏远,这是导致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王晓平教授在与患者沟通时注重两个方面:首先是积极正能量与正念的引导,强调从积极的角度去鼓励和改变认知;其次是采用“与狼共舞”的思想,意味着要与疾病相处并找到控制的方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7.照料护理
  科学护理对于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症状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神经疾病诊治中心主任王晓平教授专访视频)
  运动与饮食双管齐下:
  科学防治PD
  PD通常需要15到20年的潜伏期才会显现症状。这意味着,一个人在30到35岁左右可能会出现PD的早期迹象即脑内多巴胺细胞含量下降70%。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早期预防来延缓疾病的发展。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出现前进行预防和调理。PD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味觉和嗅觉的减退,以及肠道功能紊乱。这些变化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变化,提醒我们应该重视早期预防。
  运动处方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PD治疗方法,例如气功、太极和乒乓球。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多巴胺的产生,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对此,王晓平教授特别强调:“运动也应该注意适度,过度运动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甚至诱发其他疾病。建议选择适合个体情况的运动方式,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身体健康。”
  中医药提供了一系列调理方案,包括药物调理和食疗。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中药和食物对预防PD有积极作用。早在3000~4000年前,古印度就发现当地的豆子对姿势僵硬的人有改善作用,因为这些豆子含有多巴胺。至今,中国云南等地也已经引种了这种豆子。因此,适量食用豆制品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健康。
  此外,通过PET等放射性检查可以客观评估多巴胺含量,判断PD的可能性。
  然而,即使发现早期症状,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西医和中医都提供了各自的治疗方案,从药物治疗到运动处方都有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因此,早期预防和干预对PD患者至关重要。综合运用西医和中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管理和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关链接: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分院神经内科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分院神经内科在治疗PD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作为国家标准的PD治疗中心之一,该院积极致力于PD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此外,医院在药物治疗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齐全的药物种类,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医院还注重康复运动在PD患者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太极和乒乓球等康复运动方面,医院积极探索并推广,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
  在手术治疗方面,医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例如,深部脑部电刺激(DBS)治疗是一项重要的手术选择,在此领域医院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并与国内外顶尖的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相关研究。这些合作不仅提高了医院的学术水平,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此外,医院在自身诱导干细胞治疗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早期便开展了自身诱导干细胞的研究,并在国际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合作。这些研究不仅提升了医院的学术声誉,还为P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专家简介:
  王晓平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医院(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医院)神经疾病诊治中心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及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神经心理学博士后,世界(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协会(MDS)会员MDS-AOS亚太区执行委员(2019-2023),中国中药协会脑病治疗专业委员会全国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健康促进会(华夏)全国神经科常委,CDMA帕金森全国委员,中国老年协会认知障碍ACDC委员,上海医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对脑血管病、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记忆睡眠障碍以及头痛等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一下午。
本文作者/谢曼丽
摄影摄像/顾潘庆
美术设计/张丽萍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