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外科 > 乳房疾病 >

乳房肿瘤

2014-07-15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女性乳房肿瘤的发病率甚高,良性肿瘤中以纤维腺瘤(fibroadenoma)为最多,约占良性肿瘤的3/4,其次为乳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约占良性肿瘤的1/5。恶性肿瘤的绝大多数(98%)是乳腺癌(breast cancer),肉瘤甚为少见(2%)。男性患乳房肿瘤者极少,男性乳腺癌发病率约为女性的1%。

     女性乳房肿瘤的发病率甚高,良性肿瘤中以纤维腺瘤(fibroadenoma)为最多,约占良性肿瘤的3/4,其次为乳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约占良性肿瘤的1/5。恶性肿瘤的绝大多数(98%)是乳腺癌(breast cancer),肉瘤甚为少见(2%)。男性患乳房肿瘤者极少,男性乳腺癌发病率约为女性的1%。

一、乳房纤维腺瘤

    【病因】 本病产生的原因是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可能与纤维细胞所含雌激素受体的量或质的异常有关。雌激素是本病发生的刺激因子,所以纤维腺瘤发生于卵巢功能期。

    【临床表现】 本病是女性常见的乳房肿瘤,高发年龄是20~25岁,其次为15~20岁和25~30岁。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约75%为单发,少数属多发。除肿块外,病人常无明显自觉症状。肿块增大缓慢,质似硬橡皮球的弹性感,表面光滑,易于推动。月经周期对肿块的大小并无影响。

    【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纤维腺瘤唯一有效的方法。由于妊娠可使纤维腺瘤增大,所以在妊娠前或妊娠后发现的纤维腺瘤一般都应手术切除。应将肿瘤连同其包膜整块切除,以周围包裹少量正常乳腺组织为宜,肿块必须常规做病理检查。

二、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经产妇,40~50岁为多。75%病例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的壶腹部,瘤体很小,带蒂而有绒毛,且有很多壁薄的血管,故易出血。发生于中小乳管的乳头状瘤常位于乳房周围区域。

    临床特点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乳头溢液污染内衣而引起注意,溢液可为血性、暗棕色或黄色液体。肿瘤小,常不能触及,偶有较大的肿块。大乳管乳头状瘤,可在乳晕区扪及直径为数毫米的小结节,多呈圆形、质软、可推动,轻压此肿块,常可从乳头溢出血性液体。

    治疗以手术为主,对单发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术前需正确定位,用指压确定溢液的乳管口,插入钝头细针,也可注射亚甲蓝,沿针头或亚甲蓝显色部位作放射状切口,切除该乳管及周围的乳腺组织。常规进行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应酌情施行相应手术。对年龄较大、乳管上皮增生活跃或间变且有明确乳腺癌家族史的病人,可行预防性单纯乳房切除术。乳管内乳头状瘤一般属良性,恶变率为6%~8%,尤其对起源于小乳管的乳头状瘤应警惕其恶变的可能。

三、乳房肉瘤

    乳房肉瘤(breast sarcoma)是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包括中胚叶结缔组织来源的间质肉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和淋巴肉瘤等。另外还有一种不同于一般肉瘤的肿瘤,是以良性上皮成分和富于细胞的间质成分组成,因其个体标本上常出现裂隙而称作分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按其间质成分、细胞分化的程度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恶性叶状肿瘤的上皮成分可表现为良性增生,而间质成分则有明显核分裂及异型性。

    临床上常见于50岁以上的妇女,表现为乳房肿块,体积可较大,但有明显境界,皮肤表面可见扩张静脉。除肿块侵犯胸肌时较固定外通常与皮肤无粘连而可以推动。腋淋巴结转移很少见,而以肺、纵隔和骨转移为主。治疗以单纯乳房切除即可,但如有胸肌筋膜侵犯时,也应一并切除。放疗或化疗的效果尚难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