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内科 > 消化系统疾病 > 肝性脑病 >

肝性脑病的病因和病理

2014-08-2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病因与发病机制】 大部分肝性脑病由肝硬化引起,其他病因包括重症肝炎、暴发性肝衰竭、原发性肝癌、严重胆道感染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确定这些病因通常并不困难,但临床上常需在肝病基础上寻找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常见诱因有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高蛋白饮食、催眠镇静药、麻醉药、便秘、尿毒症、外科手术及感染等。 关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大部分肝性脑病由肝硬化引起,其他病因包括重症肝炎、暴发性肝衰竭、原发性肝癌、严重胆道感染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确定这些病因通常并不困难,但临床上常需在肝病基础上寻找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常见诱因有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高蛋白饮食、催眠镇静药、麻醉药、便秘、尿毒症、外科手术及感染等。

  关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有如下假说。

   (一)氨中毒

  氨代谢紊乱引起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虽然肾脏和肌肉均可产氨,但消化道是氨产生的主要部位,当其被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体循环。肠道氨来源于:①谷氨酰胺在肠上皮细胞代谢后产生(谷氨酰胺→NH3+谷氨酸);②肠道细菌对含氮物质(摄入的蛋白质及分泌的尿素)的分解(尿素→NH3+CO2)。氨以非离子型氨(NH3)和离子型氨()两种形式存在,氨在肠道的吸收主要以NH3弥散入肠黏膜,当结肠内pH>6时,转为NH3,大量弥散入血;pH<6时,则NH3从血液转至肠腔,随粪排泄。健康的肝脏可将门静脉输入的氨转变为尿素和谷氨酰胺,使之极少进入体循环。肝衰竭时,肝脏对氨的代谢能力明显减退;当有门-体分流存在时,肠道的氨不经肝脏代谢而直接进入体循环,血氨增高。前述的许多诱因均可致氨的生成和(或)吸收增加,改变脑组织对氨的敏感性。

  游离的NH3有毒性,且能透过血脑屏障,其对脑功能有多方面影响:①干扰脑细胞三羧酸循环,使大脑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②增加了脑对中性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的摄取,它们对脑功能具有抑制作用。③脑星形胶质细胞含有谷氨酰胺合成酶,当脑内氨浓度升高,谷氨酰胺合成增加。谷氨酰胺是很强的细胞内渗透剂,其增加不仅导致星形胶质细胞、也使神经元细胞肿胀,是肝性脑病时脑水肿发生的重要原因。④氨还可直接干扰神经的电活动。

   (二)神经递质的变化

  1.γ-氨基丁酸/苯二氮(GABA/BZ)神经递质  大脑神经元表面GABA受体与BZ受体及巴比妥受体紧密相连,组成GABA/BZ复合体,共同调节氯离子通道。复合体中任何一个受体被激活均可促使氯离子内流而使神经传导被抑制。弥散入大脑的氨可上调脑星形胶质细胞BZ受体表达,引发肝性脑病。

  2.假性神经递质  正常时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保持生理平衡。兴奋性神经递质有儿茶酚胺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及天冬氨酸等。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等经肠菌脱羧酶的作用分别转变为酪胺和苯乙胺。若肝对酪胺和苯乙胺的清除发生障碍,此两种胺可进入脑组织,在脑内经β羟化酶的作用分别形成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后两者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不能传递神经冲动或作用很弱,因此称为假性神经递质。当假性神经递质被脑细胞摄取并取代了突触中的正常递质,则神经传导发生障碍。

  3.色氨酸  正常情况下色氨酸与白蛋白结合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肝病时白蛋白合成降低,加之血浆中其他物质对白蛋白的竞争性结合造成游离的色氨酸增多,游离的色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在大脑中代谢生成5-羟色胺(5-HT)及5-羟吲哚乙酸,两者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肝性脑病的发生,与早期睡眠方式及日夜节律改变有关。

   (三)锰离子

  锰具有神经毒性,正常时由肝脏分泌入胆道,然后至肠道排出,肝病时锰不能正常排出并进入体循环,锰在脑部沉积除直接对脑组织损伤外,还影响5-HT、去甲肾上腺素和GABA等神经递质的功能,也造成星形细胞功能障碍,与氨有协同作用。

   【病理】

  急性肝衰竭所致肝性脑病的患者脑部常无明显的解剖异常,但约50%有脑水肿。肝硬化患者大脑及小脑灰质以及皮质下可出现AlzheimerⅡ型星形细胞,病程长者则大脑皮质变薄,神经元及神经纤维消失,皮质深部有片状坏死,甚至小脑和基底部也可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