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耳鼻咽喉科 > 鼻出血 >

鼻出血的病因、检查和治疗

2014-06-14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鼻出血 鼻出血( epistaxis ; nose bleed )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因鼻腔、鼻窦疾病引起,也可因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前者较为多见。可单侧出血,亦可双侧出血。可表现为反复间歇性

 鼻出血

 

  鼻出血(epistaxis;nose bleed)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因鼻腔、鼻窦疾病引起,也可因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前者较为多见。可单侧出血,亦可双侧出血。可表现为反复间歇性出血,亦可为持续性出血。出血较轻者仅涕中带血或倒吸血涕,重者出血可达数百毫升以上。一次大量出血可致休克,反复多次少量出血可导致贫血。大多数出血可自止或将鼻翼捏紧后停止。鼻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利特尔动脉丛或克氏静脉丛),儿童、青少年的鼻出血多数或几乎全部发生在该部位。中、老年者的鼻出血多发生在鼻腔后段鼻-鼻咽静脉丛(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出血,亦可为鼻中隔后部动脉(90%来自于蝶腭动脉)出血,该部位的鼻出血多较凶猛,不易止血。

  【病因】

  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类。

  1.局部病因

  (1)外伤:①鼻内损伤:挖鼻、用力擤鼻、剧烈喷嚏及鼻内用药不当等损伤黏膜血管;鼻腔、鼻窦手术及经鼻插管等损伤血管或黏膜未及时发现或未妥善处理均可导致鼻出血;②鼻外创伤:鼻骨、鼻中隔或鼻窦骨折及鼻窦气压骤变等损伤局部血管或黏膜,严重的鼻和鼻窦外伤可合并颅前窝底或颅中窝底骨折,若伤及筛前动脉,一般出血较剧,若伤及颈内动脉,则危及生命。

  (2)鼻腔异物:常见于儿童,多为一侧鼻腔出血或血涕。

  (3)炎症:各种鼻腔、鼻窦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均可致黏膜血管受损而出血。

  (4)肿瘤:血管性良性肿瘤,如鼻腔血管瘤或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一般鼻出血较剧。鼻腔、鼻窦及鼻咽恶性肿瘤溃烂早期出血量较少,为涕中带血或血性涕,反复出现,晚期破坏大血管可致大出血。

  (5)其他:①鼻中隔疾病:鼻中隔偏曲、鼻中隔黏膜糜烂、鼻中隔穿孔是鼻出血的常见原因;②萎缩性鼻炎:鼻黏膜萎缩变薄、干燥,毛细血管易破裂出血。

  2.全身病因  凡可引起动脉压或静脉压增高、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均可致鼻出血。

  (1)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流感、出血热、麻疹、疟疾、鼻白喉、伤寒和传染性肝炎等。多因高热、鼻黏膜剧烈充血、肿胀或干燥,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出血部位多位于鼻腔前部,量较少。

  (2)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血管硬化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多因动脉压升高致鼻出血。出血前常有预兆,如头昏、头痛、鼻内血液冲击感等。常为单侧性、动脉性出血,来势凶猛,多位于鼻腔后部(下鼻道、嗅裂内多见),为搏动性出血。

  (3)血液病:①凝血机制异常的疾病,如血友病、纤维蛋白形成障碍、异常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和结缔组织疾病等,因凝血机制异常可致鼻出血;大量应用抗凝药物者亦常出现鼻出血;②血小板量或质异常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由于出血是因血液成分改变所致,鼻出血多为双侧性、持续性渗血,并可反复发生,常伴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

  (4)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K、P或Ca缺乏。维生素C、P缺乏会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维生素K与凝血酶原形成有关;Ca为凝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5)肝、肾等慢性疾病和风湿热等:肝功能损害常致凝血障碍,尿毒症易致小血管损伤,风湿热所致鼻出血常见于儿童。

  (6)中毒:磷、汞、砷、苯等化学物质可破坏造血系统,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致血内凝血酶原减少。

  (7)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常有家族史,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血管结构异常性疾,主要病理改变为小血管缺乏弹性纤维及平滑肌,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管壁变薄,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缺乏收缩能力,致局部血管扩张、迂曲、易破裂、出血。临床特点为某些固定部位自发性或轻度外伤后反复出血。多表现为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出血,少数可为反复呕血、黑便、咯血、血尿、月经过多、眼底或颅内出血。

  (8)内分泌失调:主要见于女性,青春发育期的月经期可发生鼻出血,绝经期或妊娠期妇女亦可出现鼻出血,可能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