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眼科 > 真菌性角膜炎 >

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

2014-08-30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治疗】 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包括多烯类(如 0.25 %两性霉素 B 眼药水、 5 %那他霉素)、咪唑类(如 0.5 %咪康唑眼药水)或嘧啶类(如 1 %氟胞嘧啶眼药水)。目前, 0.15 %两性霉素 B 和 5 %那他霉素眼药水是抗真菌性角膜炎的一线药物。丝状真菌应首选 5 %那他霉素,酵母菌属则可选用 0.15 %两性霉素 B 、 2 %氟康唑、 5 %那他霉素或 1 %氟胞嘧啶。联合使用抗真菌

【治疗】

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包括多烯类(如0.25%两性霉素B眼药水、5%那他霉素)、咪唑类(如0.5%咪康唑眼药水)或嘧啶类(如1%氟胞嘧啶眼药水)。目前,0.15%两性霉素B和5%那他霉素眼药水是抗真菌性角膜炎的一线药物。丝状真菌应首选5%那他霉素,酵母菌属则可选用0.15%两性霉素B、2%氟康唑、5%那他霉素或1%氟胞嘧啶。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有协同作用,可减少单一用药的药物用量,降低毒副作用。目前较为肯定的联合用药方案有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利福平+两性霉素B等。

    抗真菌药物局部使用,开始时0.5~1小时滴用1次,增加病灶区药物浓度,晚上涂抗真菌眼膏。感染明显控制后逐渐减少使用次数。结膜下注射抗真菌药物有明显的毒性且疼痛剧烈,一般不采用。确实需要时,可结膜下注射咪康唑5~10mg或两性霉素B 0.1mg。病情严重者可联合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口服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或静脉滴注咪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全身使用时应特别注意抗真菌药物的毒副作用,尤其对肝功能的损害。抗真菌药物起效慢,治疗过程中需仔细观察临床体征的变化以评估疗效。治疗有效的体征包括疼痛减轻、浸润范围缩小、卫星灶消失、溃疡边缘圆钝等。即使治疗有效,使用抗真菌药物也应至少持续6周。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的眼表毒性,如结膜充血水肿、角膜点状上皮脱落等。

    近年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FK506)可抑制茄病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及烟曲霉菌的生长,对白色念珠菌虽无效,但和氟康唑联合使用可增强其抗念珠菌效果。利福平是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酵母菌和新型隐球菌感染有治疗作用。此外,动物模型中证实0.02%聚六亚甲基双胍(PHMB)可显著抑制镰刀菌的生长,氯己定也被证实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并发虹膜睫状体炎者,应使用1%阿托品眼药水或眼膏散瞳。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

    即使经及时药物治疗,仍有15%~27%患者病情不能控制,这可能和致病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药物的渗透性、药物的毒性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此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结膜瓣遮盖术和角膜移植术。早期施行病灶清创术可促进药物进入角膜基质,提高病灶中的药物浓度和清除病原体。结膜瓣遮盖术可利用结膜瓣的血供为病变区输送抗炎因子,达到杀灭真菌的目的。角膜溃疡即将或已经穿孔者,可考虑行角膜移植术。术后继续抗真菌药物治疗,以防止术后感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