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诊疗技术 > 诊断技术 >

心肌标志物在评价溶栓治疗效果中的价值

2014-09-1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MI的首要治疗目标是尽快再灌注治疗,开通阻塞的血管。AMI再灌注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静脉溶栓治疗简便易行,目前仍是临床采用的主要干预手段,发病12小时内溶栓,每治疗1000例患者可减少21例死亡,平均每提前1小时溶栓,可多挽救1.6人的生命,超过12小时溶栓,不降低死亡率。

        AMI的首要治疗目标是尽快再灌注治疗,开通阻塞的血管。AMI再灌注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静脉溶栓治疗简便易行,目前仍是临床采用的主要干预手段,发病12小时内溶栓,每治疗1000例患者可减少21例死亡,平均每提前1小时溶栓,可多挽救1.6人的生命,超过12小时溶栓,不降低死亡率。美国心脏病学会关于AMI治疗指南提示,溶栓治疗应争取在患者进入医院急诊科后30分钟内开始。主要采用链激酶类药物溶解血栓,恢复冠状动脉内血流,减少心肌细胞缺血损伤,降低AMI病死率。心肌标志物作为再灌注成功与否的无创性评估指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实验诊断】

  1.肌红蛋白  由于Mb生物半衰期短,其血中浓度变化迅速,因此该指标可用于监测AMI治疗后发生再栓塞。溶栓治疗后Mb出现快速陡峭的峰大于或等于150μg/(L·h),或溶栓治疗90分钟后增高4倍以上,提示再灌注成功。溶栓治疗有效时,梗死的血管可发生再灌注,患者血中Mb可较早的出现陡峭的增高峰,反之,若无Mb的增高峰,则可能提示溶栓治疗失败。

  2.肌酸激酶及同工酶  溶栓治疗90分钟后测血清或血衆CK-MB mass水平,若CK-MB mass增加大于24μg/(L·h),或测定值大于4倍,提示心肌再灌注,溶栓治疗有效。

  AMI患者溶栓治疗时,连续监测外周血CK总活性、CK-MB活性、CK-MB亚型、CK-MM亚型及比值的变化情况,动态分析峰值提前时间、升达峰值速率及峰值下降速率,对早期溶栓治疗和疗效评价也具有重要意义。

  (1)峰值提前:AMI发病后,通过溶栓治疗使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通畅,外周血CK及同工酶峰值会明显提前,其中CK总活性14小时内、CK-MB活性12小时内、CK-MM亚型和CK-MB亚型11小时内均可上升至峰值。总CK活性峰值提前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90%;CK-MB活性峰值提前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5%。此外,当AMI患者仅进行临床常规治疗时,若CK总活性、CK-MB活性峰值时间明显提前,也可提示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称为冠状动脉自发性再通。

  (2)升至峰值的速度:溶栓治疗开始90分钟时监测外周血CK及同工酶活性变化情况可有助于早期判定冠状动脉再通的效果。连续采集血样本,可提高判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评价溶栓疗效时,应至少在治疗开始时和治疗开始后90分钟时采集外周血。CK总活性、CK-MB活性、CK-MB亚型和CK-MM亚型上升至峰值的速度显著增大,也是评估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的早期可靠指标之一。

  (3)峰值比值:溶栓治疗使冠状动脉再通后,血中CK-MB2和CK-MM3迅速升高,进而CK-MM3/CK-MM1比值和CK-MB2/CK-MB1比值升高。溶栓治疗开始1小时后较治疗前ck-MM3/CK-MM1比值增加35%,判断冠状动脉溶栓再通的敏感性为60%,特异性为100%。溶栓治疗开始2小时后CK-MB2/CK-MB1大于3.8,判断冠状动脉溶栓再通的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78%。

  (4)峰值下降的速度:CK及同工酶(尤其CK-MM3)自峰值下降的速度也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再通的依据。以每小时CK-MM3下降大于3.1%评估溶栓效果,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74%。

  3.心肌肌钙蛋白T和心肌肌钙蛋白I  AMI溶栓治疗时,外周血cTnT、cTnI峰值出现时间及上升至峰值的速率与冠状动脉有无再灌注有关。早期再灌注时,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游离的cTnT、cTnI快速冲入外周血,血清cTnT、cTnI峰值会提前出现、上升速度加快。溶栓成功时,cTnT呈现双峰,并且第一个峰高于第二个峰。溶栓治疗30分钟后,cTnT升高幅度高于参考上限7倍以上,或治疗90分钟后cTnT升高大于0.5g/L,判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分别为80%、92%,特异性分别为89%、100%;溶栓治疗90分钟后,若cTnT升高幅度高于参考上限9倍,提示栓塞的动脉恢复完全再通。溶栓治疗90分钟后,cTnT评估冠状动脉复通的效果优于CK-MB和Mb,此时如果结合其他AMI诊断指标如心电图S-T段变化等,可提高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