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上海本土新增355例!关于本轮奥密克戎疫情高频问题,专家说

2022-03-31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上海本轮疫情系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海军军医大学组织海军医学系专家就有关问题作了最新解答。

  上海市卫健委今早(31日)通报:2022年3月30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55例和无症状感染者5298例,其中16例确诊病例为此前无症状感染者转归,10例确诊病例和4477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例,均在闭环管控中发现。

  2022年3月30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55例,含16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0例。

  海医大专家解答:本轮奥密克戎疫情的18个高频问题,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上海市本轮疫情发生后,相关确诊病例新冠病毒样本,经测序证实为奥密克戎变异株。那么奥密克戎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无症状患者越来越多?继续接种疫苗是否还有效?为此,海军军医大学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特邀海军医学系流行病学教研室曹广文教授、张宏伟教授、殷建华教授,生物医学防护教研室赵平教授、任浩教授,为大家权威解答本轮奥密克戎疫情的18个高频问题。

  1.“奥密克戎”是怎样发现的?

  专家解答:2021年11月9日,南非首次从病例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最初命名B.1.1.529。该变异株在2周内增长迅猛,成为南非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豪登省的优势变异株。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B.1.1.529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命名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此前的4种分别为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和德尔塔(Delta)。目前,奥密克戎已取代德尔塔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奥密克戎已出现BA.1、BA.2、BA.3三个亚变异株。其中,BA.2进化分支有高传染性,是引发本次国内疫情的主要毒株。

  2.为什么奥密克戎传播力超强?

  专家解答:因为奥密克戎具有:①超一流的免疫逃逸能力,在作为疫苗靶抗原的病毒刺突蛋白(S)中存在众多氨基酸残基突变(BA.1亚型S蛋白中有34处突变,包括三个氨基酸缺失突变和一个插入突变),因而具有超一流逃避先前感染新冠病毒或接种疫苗所诱导中和抗体的能力,这是导致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感染保护率下降的关键原因。②感染力强,S蛋白的突变增加了病毒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增强了其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能力,相比原型株,其细胞侵入力增强了4倍。③感染者散播病毒量大,突变促进奥密克戎在鼻细胞和支气管组织中的复制速度,使鼻腔中产生的更高浓度的病毒颗粒,感染者每次呼气都会呼出更多病毒,更能有效通过气溶胶传播。大量隐性感染者无疑是传染源的主力军。④环境生存力强,其在环境中保持传染性的时间也远比原型株和其他突变株长。

  3.奥密克戎感染者的症状为何相对“变轻”?

  专家解答:从住院率和病亡率来看,相较于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引起的症状更弱,多数患者为轻症或无症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由于奥密克戎毒株主要侵犯上呼吸道,而不侵犯下呼吸道;二是大多数人已接种疫苗或此前感染而具有了一定的免疫力。

  然而,在不同人群中,奥密克戎的感染性和危害性不同。特别是在0-9岁的儿童中,奥密克戎感染导致的就医及住院风险并没有低于德尔塔。儿童本身呼吸道的生理特点、发育不健全的免疫系统以及聚集性生活,是导致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儿童中具有更强的易感性和危害性的主要原因。另外,儿童新冠疫苗的接种率低,尚未建立起有效免疫屏障;因此,亟需补上免疫覆盖人群。

  此外,奥密克戎在老年人中感染性和危害性也非常大,特别是此次香港疫情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病亡病例的96%。一方面是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低,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大多有基础疾病,一旦感染奥密克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远远高于年轻人。全程接种、加强免疫接种对于老年人非常重要。

  4.如何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

  专家解答:面对迅速扩散的奥密克戎疫情,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齐心协力,共克时艰。首先,必须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控策略,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持切块化、网格化管理原则;其次,疫苗加强免疫是首推之举,虽然奥密克戎对现有疫苗中和抗体滴度下降,但未出现完全免疫逃逸,仍可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率;另外,注意手卫生、科学戴口罩、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避免人员聚集、做好个人健康监测等措施依然可以阻断奥密克戎的传播,减少感染风险。

  5.怎么检测出被感染新冠病毒?

  专家解答:新冠病毒为RNA病毒,目前确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能被检测到荧光信号的循环值称为Ct值。Ct值与原始核酸数量呈反比,≥35时几乎分离不到病毒。北京冬奥会期间,对于Ct值≥35人群未采取隔离措施,也未造成新冠传播。因此,最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将患者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中的Ct值由原来的40下调到35。3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增加抗原检测作为区域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

  6.核酸采样是捅鼻子还是捅喉咙?

  专家解答:咽部可以分为口咽和鼻咽,新冠病毒首先侵犯鼻甲黏膜,再到鼻咽和口咽,继而进入下呼吸道。研究数据表明,人感染后先在口咽部(40h)然后在鼻咽部(58h)能检测到,随后分别于4.7d和6.2d达到高峰。鼻拭子可以同时采集鼻甲和鼻咽部标本,阳性检出率约为89%,故抗原检测推荐鼻拭子;咽拭子阳性检出率约为54%,如果二者搭配,检测效果更可靠。因此,对于人群筛查,咽拭子混采基本能满足检测要求。但是《指南》明确要求,对于混采阳性样本进行单采复核时,必须鼻咽、口咽双采单检。

  7.如何进行高效核酸采样检测?

  专家解答:疫情发展到今天,考虑到病毒毒力降低,较高的人群疫苗接种率等因素,国家卫健委发布《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规定,采样方式依据目标人群采取的管控措施确定:①集中隔离点及其他重点人群实行单采单检;②封控区人群实行单采单检或1户1管;③管控区可实行10合1混采;④防范区和其它区域可实行20合1混采;⑤单采单检对象在多轮检测均未检出阳性的情况下,可视情实行10合1混采。

  8.居民可以只做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吗?

  专家解答:抗原检测操作方便,简单培训即可,检测速度快(15~30分钟),居民们在家可以自测。但是,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低,容易漏检和错检。因此,在大规模筛查以及居家自检尤其是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抗原检测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一种补充方法,确认仍需核酸检测。

  9.如何判断上海本轮疫情的开始时间?

  专家解答:数据显示,2022年3月1日之前,新冠感染病例呈零星散发态势,整体疫情防控形势较好,但从3月1日至28日,新增新冠感染者呈现逐步递增态势,其中无症状感染者数量约占确诊病例数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之和的89%,且比例逐渐上升,目前仍处于相对高位的状态,感染者人数呈指数性上升。经专家证实,此次上海流行的新冠病毒为奥密克戎二代BA.2毒株。

  10.如何判定“密接、次密接人员”?

  专家解答:疫情暴发早期,快速、精准的确定“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接触者”,是切断新冠病毒传播链,有效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点。密切接触者是指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 2 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目前上海市对于密切接触者,实施14天集中隔离观察和7天自我健康管理。期间需要进行7次核酸检测。

  次密接接触者是指密切接触者与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的第一次接触开始,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对于密接的密接,实施7天隔离观察和7天自我健康管理。对于符合在本市有固定居住地、“一人一户或一家一户”等居家条件的,进行居家隔离,不符合上述条件的,进行集中隔离观察。期间进行5次核酸检测。

  11.当前上海市采取的疫情防控策略是什么?

  专家解答: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二代BA.2毒株是一个呼吸道传染的R0高达10的病毒,当前的医学手段还无法让这个病毒完全消失。

  针对本轮疫情的特点,上海采用的是滚动筛查,锁定重点,切断传播链的方式,以切块式、网格化推进的方法,扩大筛选覆盖面,快速阻断病毒传播。3月28日起,上海市以黄浦江为界,分两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在封控区域内,所有人员足不出户,公共交通停运,进一步减少人员流动,切断传播链。

  截至今日,很多小区都进行了48小时的核酸检测,采取分类分层网格化,网格之间相对是几乎不流动的,哪个网格里面有阳性,就把网格里面的再进行筛查。所以在第一轮方案后,重点区域已经大大缩小,但是正好处于重点区域、又处于重点街镇的小区就可能还需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当然,这样的检测压力会非常大。因此,政府又启动了全员抗原检测。当出现假阳性之后再进行核酸检测排除,就进一步减轻了压力,也减少了传播风险。

  12.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数量为何一再增长?

  专家解答: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当前全球疫情起伏反复,特别是周边国家地区在高位波动,加之近期国内多地出现本土疫情,且疫情溯源不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持续加大。

  二是奥密克戎二代BA.2毒株对呼吸道的侵袭性和毒力较此前的其他毒株有所减弱,但其具有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等特点。奥密克戎BA.2毒株传播指数R0值(基本传染数)由于测算方法和人群不同在9.5-13之间,通俗来说,1个感染者平均可以传给10个人。但在2020年初期的主流新冠病毒毒株R0值大概仅在2.5-3之间。

  三是前一阶段大规模人群疫苗接种在人群中筑起“免疫屏障”,人群抵抗力增加,尤其是接种了三针疫苗后,病毒在人体内不会大量繁殖,病毒载量虽然会检测得到,但毒力难以发挥出来,使感染者几乎都表现为无症状或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容易被忽视,难以发现。

  13.本轮上海市疫情有何传播特点?

  专家解答:3月1日在上海市普陀区最早发现的“老年人舞蹈队”,其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基因测序,都是独立的,跟后期松江、闵行、徐汇的疫情是完全不一样的。经流调显示,该起疫情中所有人员大部分为退休人员及其家属、同事等,有社区聚集性活动史(舞蹈队、时装班)、共同居住史和共同工作史。从松江、嘉定区域来看,它是一条链形成的。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病毒的基因测序证实它是另一条传播链。本轮疫情传播范围广,基本涉及全市各区,涵盖学校、社区活动中心、商场超市、公共浴室、歌舞厅等多种公共场所。整体来看,它是多点、多社区的暴发,主要具有区域性聚集特征。本次疫情中有多条传播链存在。

  14.无症状感染者为什么要集中隔离?

  专家解答:首先,奥密克戎BA.2毒株引起的临床表现轻、危害性不大,但我们不能忽视。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关键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无症状感染者不代表没有传染性,所以对无症状感染者必须实行集中隔离管制措施,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链。其次,是对无症状感染者医学观察管理的需要,部分无症状感染者会出现病情的变化,尤其是在老年人、未注射过疫苗、肥胖、有严重基础疾病者,可能出现从无症状到有症状,甚至发展为重症,在医学观察期间便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救治。

  15.中国在疫情防控上为什么不能“躺平”?

  专家解答:中国的防控理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自从疫情出现以来,一直在坚持动态清零,而且在不断优化防控措施,可以说我们保护了人民免受所谓通过群体免疫、自然免疫这种自然感染的方式来遭受疾病的危害。

  国家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吴尊友强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非常小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乘以14亿的人口基数,绝对数会很大。”只有动态清零,才能规避大规模人群感染可能造成的医疗资源挤兑,才能预防大量的老人、有基础疾病者等可能出现的死亡。

  但是从国际上来看,一些国家选择“躺平”是两种免疫并存的,一个是通过自然免疫,也就是群体的感染,可以说已经有相当比例的民众感染了新冠病毒,另一个是通过主动的疫苗免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也选择“躺平”,不坚持动态清零,尤其是当前疫苗接种率,特别是全程和加强针的接种率还不完全高,不足以构成坚固的免疫屏障,势必就会使群体庞大的老人、弱势和脆弱人群容易造成感染。所以我们就要坚持动态清零方针,坚持我们的策略和措施不动摇,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时间窗口。因此现阶段我们坚持总策略总方针不变,应该是最佳选择,也符合中国的抗疫实际。

  16.新冠疫苗加强针有何作用?

  专家解答:因为加强接种能显著提升针对新冠病毒包括奥密克戎突变株的免疫力。

  疫苗的保护效果取决于其诱导的保护性抗体,即中和抗体以及细胞免疫应答的强度、广度(是否作用于突变株)和持久性(维持时间)。其中,中和抗体对于预防感染起关键作用。由于新冠病毒频繁变异造成的免疫逃逸以及中和抗体维持时间较短等原因,接种疫苗难以完全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但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减少病死的发生。公共卫生管理和个人预防,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仍然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

  奥密克戎突变株的免疫逃逸能力非常强,但并非完全逃避。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及mRNA疫苗全程接种以后几乎检测不出血清针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活性。然而,在完成全程免疫的基础上进行加强接种,产生的针对原型株的保护性抗体水平高出全程接种以后峰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且能产生较高水平针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抗体。

  香港大学发布的本轮奥密克戎疫情中疫苗有效性的数据表明,60岁以上人群完成全程接种(即二针)国产科兴灭活疫苗防重症率和防病死率分别为72.2%和77.4%,第三剂次的加强接种后,科兴疫苗防重症率和防病死率分别为97.9%和98.3%,上市疫苗中保护效果最好的辉瑞mRNA疫苗加强接种以后分别为98%和98.1%。可见两种疫苗在加强接种以后都具有优异的防重症、防病死效果。本轮香港新冠疫情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不是接种了哪种疫苗,而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低。死亡病例中,96%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89%有长期患病史,88%未完成2剂疫苗的接种。当前国内流行的变异株与香港相同,都是奥密克戎BA.2亚型。BA.2传染性比BA.1强,但二者致病力相似,感染者临床严重程度相似,疫苗对二者的保护效果也相似。

  当前上海新增感染者以无症状为主,这与变异株的致病力相对较弱以及上海的疫苗接种率较高均有关。

  17.我们需要再次加强接种疫苗吗?

  专家解答:视疫情的变化,可能需要。

  香港的疫苗保护性数据仅证明了疫苗的短期有效性,而非长期有效性。新冠疫苗诱导免疫保护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接种疫苗3-4个月以后中和抗体水平即明显降低,预防感染以及重症的有效性也明显下降,即便接种三针mRNA疫苗也不例外。如果未来出现新的突变株暴发流行,对有基础疾病人群和老年人群再次加强接种非常必要。已有报道显示,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与只接种第三剂疫苗相比,接种第四剂mRNA疫苗,能够显著降低奥密克戎的感染率和重症率。

  在接种两针灭活疫苗的基础上,用不同类型的疫苗(异源疫苗)如腺病毒载体疫苗或mRNA疫苗加强接种,比用灭活疫苗(原疫苗,同源疫苗)加强接种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奥密克戎中和抗体。我国已在部分地区启动序贯加强免疫,对前两针接种灭活疫苗的人群加强接种重组蛋白疫苗或腺病毒载体疫苗。

  灭活疫苗或mRNA疫苗的第四次接种虽然能提高中和抗体水平,但不超过第三针接种的峰值,显示同源加强的局限性。因此,再次加强接种首选异源加强的策略。但如果没有充足的异源疫苗供应,同源疫苗加强接种也是有效和可取的。总之,接种疫苗比选择疫苗更重要。

  18.疫苗接种或奥密克戎的突破性感染能终结新冠大流行吗?

  专家解答:尚无依据。

  我国是世界上新冠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奥密克戎凭借其超强的感染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使得大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者被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突破性感染。奥密克戎突破性感染无疑会在疫苗免疫的基础上增强抗新冠病毒免疫力,但其作用有限,仅能较小幅度提升针对奥密克戎或其他突变株的免疫力。真实世界中突破性感染者再次感染奥密克戎或其他突变株并不少见。未接种疫苗者感染奥密克戎,产生的保护免疫力更低,远不及突破性感染,这也表明接种疫苗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针对奥密克戎在全球流行分布呈压倒性优势,以及奥密克戎包膜糖蛋白众多突变中含有目前已知显著影响新冠病毒免疫逃避能力的点突变(如K417、E484、N501、P681)之现实,期待新冠病毒逐渐打光用于免疫逃逸的筹码。但是,疫情以来的几个主流突变株,从阿尔法到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每个都是独立起源,无进化的直接延续。致病性上,阿尔法比原始株更强,德尔塔又高于阿尔法。可见,奥密克戎的低致病性可能是该突变株本身的特征,并不代表新冠病毒的进化趋势。几个突变株间的此消彼长是源于各突变株的感染力和免疫逃避能力在竞争中的博弈,占据优势的突变株逐渐取代其它突变株,其中并无致病力强弱因素参与。

  因此,不能认为新冠病毒的致病力会随着其突变而不断变弱,加之奥密克戎突破性感染所产生免疫保护的力度较低且较短暂,目前尚无依据可得出“奥密克戎会成为新冠大流行终结者”之愿望。

  本文来源/海医大发布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