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谁能避免“油腻”?

2018-02-2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王子龙

核心提示:这人是怎么变“油腻”的?放眼神州大地,还有多少人不“油腻”?

  “油腻”这个词汇一度被刷屏,成为2017年度最热的网络词汇。前不久,一段冯小刚、陈道明饭局间弹琴、跳舞的视频又引起人们的热议,许多人都非常不满冯小刚的醉态,感觉他和周围的几个光头中年人都很“油腻”,也有人对陈道明这样偶像级的男人不能摆脱“油腻”的饭局颇感惋惜!按照冯唐给油腻中年男的画像,头大脖子粗的人“油腻”者居多,但有一个主持人在荧屏里公开讲身材瘦小的马云也“油腻”,因为他富得“流油”。看来当下社会,不油腻的人还真的很少,有时我在想,这人是怎么变“油腻”的?放眼神州大地,还有多少人不“油腻”?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什么样的人,许多人“油腻”了,追根溯源是因为环境“油腻”了。我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抗战时期的人就不“油腻”,从那些遗留下来的老照片中发现,那个时代,每个人的目光都是那么的坚定、干净、纯粹,尽管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悲伤,但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是“抵御外侮,共赴国难”,每个人都无形中背负起了“民族独立,保家卫国”的公共使命,人们所有的努力也有“私”的成分,但“公”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每个人讲起话来都是那么的正气凛然,他们为着一个崇高的目标奔走呼号,前赴后继,甚至抛头颅,洒热血,慷慨就义!这是时代赋予人们的特殊使命,有着这样的一个崇高的使命,许多人的身上自然而然地散发着一股锐气,器宇轩昂,气势夺人!

  拍摄于二十多年前的一部电影《血战台儿庄》中有一个镜头,抗日名将西北军将领孙连仲拉着几卡车的大洋,对着一些衣衫褴褛的敢死队员们训话:现在我命令你们去把阵地夺回来,这些大洋都是你们的,前进者有赏,后退者杀头!其中一个头裹纱布的中年老兵,轻蔑地看了一眼手中的大洋,淡淡地说了一句:“长官,我们连命都不要了,还要这些大洋有什么用……”,说完,把大洋顺手扔在地上,紧接着所有的士兵都不约而同的扔掉了手中的大洋,白花花的大洋顿时铺满了路面,“大刀!”,随着一声怒吼,一个个冲向敌阵,视死如归的矫健身形永远定格在抗日救国的英雄纪念册中!观之令人动容、唏嘘不已!

  那个时代的偶像都是一些“为国赴难”的英雄人物,他们称得上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公”的初心,有了这种“公心”,人自然就不会“油腻”。而私心太重,每天都在挖空心思去“谋私”,私欲横流,即使是伪装的再好,也难掩目光的猥琐和内心的“油腻”。说到底,时代变了,人们所担负的使命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是与非”来定性。一个私念重重的“小时代”不可能出现那种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宏大叙事,泛商业化的思维模式下,几乎所有人都是“逐利”的,脑门上都是油光光的,都无时无刻不在一个“私”字上打转转,天底下只要有利的地方就有“油”,天天在油腻腻的环境里兜圈圈,不可能不“油腻”,中年人由于涉世比较深,在“油腻”的环境中呆的时间长,因此看上去更“油腻”一些,而年轻人,现在看上去新鲜一些,但一直跟着老男人在油缸里浸泡,过不了多久也会成为“老腊肉”,正如王朔说的“青春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流着流着就成了混汤子”。

  “油腻”的时代造就了“油腻”的人,谁也难以幸免,只是“油腻”的轻重程度不同罢了,即使是为油腻中年男画像的冯唐,想必他也不敢说自己是彻底“清爽”的。但祛除“油腻”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比如饮食清淡一点,少吃过于“油腻”的东西;少参加一些“油腻”的饭局;远离“油腻”的风月场所……,多喝喝茶,冲冲肚子里的“油腻”;多呼吸一下山里的新鲜空气,祛祛肺里的“油腻”;多看看书,祛除脑子里的“油腻”;多听听音乐,祛除耳朵里的“油腻”;多做善事,祛除心里的“油腻”……时间久了,“油腻”的指标自然会降下来。

(撰文/王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