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又到“世界蚊子日” 蚊媒传染病知多少

2022-08-19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每年的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

  世界医疗网 (上海) 特邀通讯员 刘正辉 衣晓峰 陈秋菊 曾陈震 报道 今年夏天,我国各地持续“高烧”,部分省市最高气温突破了40多度的极值;伴随滚滚热浪的同时,一旦天空降雨,致使空气湿热难耐,蚊虫滋生肆虐,人们不堪其扰。据报载,湖南一位张先生在河边钓鱼时,双腿被蚊子叮了十几个包,起初仅仅感觉皮肤红肿瘙痒,并未引起警觉;谁知后来竟然因感染而演变成脓毒症,造成了多器官功能衰竭,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后,这才捡了条命。

  设立世界蚊子日的用意

  每年的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WHO之所以设立这个卫生日,不是为了“纪念”蚊子,而是提醒人们注意蚊子是传播疾病,特别是疟疾的重要媒介之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分会艾滋病学组委员、黑龙江省医促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感染科三病房主任陈晓红首先打开尘封的历史,向记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1897年8月20日,英国微生物学家罗纳德·罗斯爵士像平常一样待在自己简陋的实验室中,专心致志地研究面前的一群蚊子。结果他在蚊子的体内首次发现很多生长中的疟疾寄生虫,正是这种寄生虫向人类传播了可怕的疟疾。这项重大发现当年年末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由此打开了人类了解疟疾及其传播途径的大门。罗斯因此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此后,每年的8月20日被定为世界蚊子日。尽管到今天,人类仍然没有找到理想的疟疾疫苗,但罗斯爵士的研究让公众知道,远离蚊子的叮咬才是防范蚊媒传染病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陈晓红主任介绍,蚊子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000种,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埃博拉病毒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多种病原体的“二传手”。除南极洲外,地球各大陆皆有蚊子的分布。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以按蚊、库蚊、伊蚊最为著名;其中俗称“花斑蚊”的伊蚊格外“生猛好斗”,在吸食人血的同时,还快速地传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基孔肯雅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疾病,有“亚洲虎蚊”的称谓。

  每年逾七十万人被夺命

  陈晓红主任指出,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因被蚊子叮咬而患上疟疾的人数超过2亿,每年约有72.5万人死于蚊虫的“口下”。研究表明,蚊子传播的疾病多达80多种,其中登革热、乙脑、疟疾、丝虫病等都能致人于死地。在我国,蚊媒传染病年均总发病率占全部传染病例的5%~10%,而病死数则占传染病总病死数的30%~40%。对此,陈晓红着重介绍了如下几种常见的蚊虫传染病,旨在唤起公众警惕,增强防范意识。

  一是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诱发的疾病,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而传播。全球每年因感染疟疾死亡的人数超过了60万。2021年,我国累计报告疟疾病例799例,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798例,本土病例仅占1例。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寒战和呕吐等,如果不在24小时内及时救治,恶性疟疾很可能使重要器官的供血中断,进而危及生命。

  二是流行性乙型脑炎。陈教授解释说,乙脑俗称“大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虫叮咬传播、人畜可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2-6岁最容易“中招”。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烧、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重症者伴有抽搐、昏迷,甚至因呼吸衰竭而不治。

  三是登革热。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东南亚、美洲、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为最严重的疫区,波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人口40%以上约25亿人面临患病危险。据WHO测算和估计,每年全球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飞机、高铁、轮渡等出行交通方式越发便捷,我国登革热病例的省区有向北扩展和蔓延的趋势。

  陈晓红介绍,作为危害甚烈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病在我国也被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范畴。典型登革热的特点是起病急、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还伴发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症状。重症登革热会诱发严重出血、休克,乃至严重的器官损害,病情一旦恶化往往生命不保。

  四是黄热病。黄热病是由蚊媒传播黄热病毒而致的热带急性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的三大传染病之一。临床以高热、头痛、肝脏损害、黄疸、蛋白尿、出血等为主要表现。疫情暴发地区病死率可高达20-40%。陈晓红主任指出,黄热病常见于非洲地区,在我国也开始有输入性病例。黄热病迄今尚无特效药,主要为接种疫苗及对症支持治疗。

  五是丝虫病。已知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这些丝虫往往栖身在人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及心血管等部位,绝大多数靠蚊子叮咬传布。流行于我国的丝虫主要是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本病早期症状以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为主,患者乏力、食欲减退、肌肉关节酸痛、四肢痛、头痛、畏寒、高热,腹股沟和腹部淋巴结肿痛;病情转为慢性后,晚期会阻塞淋巴管形成膜腔积液、乳糜尿、象皮肿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行踪诡秘,喜好阴暗面

  要想躲开上面蚊媒传染病的侵袭,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避免被蚊虫叮咬。但狡猾的蚊子行迹诡秘,无孔不入。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晚上入睡时,最让人烦心的莫过于蚊子喋喋不休的“嗡嗡声”,开灯查看后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寻遍整个房间都无果。陈晓红解释,蚊子最爱躲在潮湿温暖之处,比如地下室、卫生间或厨房里;同时喜欢藏身于天花板、座便器周围、碗橱里或者下水道的漏斗内。并且床沿的床单、床头夹缝、天花板与墙壁交缝处、桌子底、暗色家具和纱窗上,都是蚊子落脚的好去处。

  而在户外,蚊子的孳生地主要集中在稻田、沼泽、芦苇塘、池塘、草塘、灌溉沟渠、人工湖、洼地、臭水沟、下水道、污水坑、沙井、浅潭、粪缸、化粪池等有水的地方;积水的容器如缸、罐、坛、桶、盆、碗、瓶、盒、废旧轮胎等及植物容器如树洞、竹筒、叶腋、椰子壳等地也是蚊子的栖身之所。人们随手扔掉的易拉罐、啤酒瓶、矿泉水瓶等也都是蚊子的理想家园。

  防患未然,有驱蚊宝典

  了解了蚊子的行踪轨迹,就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陈晓红教授建议,首先要搞好环境卫生治理,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和房前屋后的积水,从源头上消杀蚊子滋生场所,减少其密度和数量。同时,建议居民采用物理办法防蚊,如安装纱窗纱门、配备蚊帐及电蚊拍;也可配合使用化学合成杀虫剂,如电蚊香、杀蚊气雾剂、驱蚊贴、花露水等。但需要提醒的是,不管商家如何宣传这类产品的安全有效,毕竟里面都含有苯酚、二甲苯、乙醚等多种化学成分,以及内含助燃物等佐剂,婴幼儿、老人、孕妇、过敏体质者等特殊群体要慎用。遇到劣质品甚至还有致癌的风险。

  这里,陈主任还介绍给大家几个简单易行的小妙招,用来驱蚊防咬。

  一是在卧室窗台或床头柜放置几盒揭开盖的清凉油和风油精,摆放一两盆盛开的夜来香、茉莉花、米兰、薄荷或玫瑰,这样的气味蚊子不堪忍受,就会躲得远远的。二是在室内安装橘红色灯泡,或用透光的橘红色玻璃纸套在灯泡上,开灯后产生的橘红色光线让蚊子惧怕,自然会退避三舍。三是生吃几片大蒜,或者口服维生素B,通过生理代谢从汗液排出体外,散发出一种特殊气味,蚊子不敢接近。

  此外,自制中药驱蚊包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配方为薄荷、丁香、艾叶、金银花、白芷、广藿香、石菖蒲、紫苏叶等,各取10克左右,适量粉碎后,用透气布料制成小袋挂在身上或放置于卧室。这些药草富含挥发油,香气浓烈,自然使蚊虫受不了。另外,许多人习惯用艾叶防蚊,不妨做成艾条、艾柱,点燃后也会让蚊子逃之夭夭。陈晓红教授认为,用艾叶驱蚊,相对来说既安全无毒,又绿色环保。

  背景知识链接一:哪些人容易被蚊子“亲睐“?

  流汗多的人:人体的汗液中含有大量氨基酸、乳酸及氨类化合物,蚊子对这些化合物特别敏感,只要闻到这些气味就食欲大开。

  化妆的人:化妆的人比不化妆的人更容易吸引蚊子,很多发胶、护手霜、洗面奶等化妆品在使用之后都会散发特殊气味,这些气味对蚊子的诱惑力很强。

  体温较高及呼出二氧化碳多的人:蚊子的触角对温度十分敏感,可以在50米左右的地方借助触角就能锁定目标。一般体格魁梧、容易出汗的人很容易被蚊子咬,而且在运动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对二氧化碳敏感的蚊子也会被吸引来。

  孕妇:孕妇被蚊子叮咬的概率是其他女性的一倍。因为孕妇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多种易招蚊子的化学物质,并且孕妇的腹部温度较高,皮肤表面的挥发性物质也相对较多,更容易使蚊子不请自来。

  奶味重的人:宝宝之所以总是被蚊子咬,并不是说他们细皮嫩肉,而是因为宝宝没有抵御蚊子的能力,更容易被袭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宝宝身上有着香浓的奶味,蚊子会更喜欢叮咬。

  穿深色衣服的人:蚊子最喜欢在弱光环境下吸血,穿深色衣服没有什么反光作用,容易被蚊子咬,而且深色衣服的吸热能力强,蚊子又喜欢体温较高者,这使得身着深色衣服的人更容易成为蚊子嗜血的对象。

  背景知识链接二:蚊子叮出包,能不能挠?

  被蚊子叮咬后,体内的免疫细胞很快会察觉到这些外来入侵者(蚊子口水中的物质)。免疫系统为了清除这些外来异物,会释放一种名为组胺的物质。组胺一方面会使毛细血管扩张,让细胞之间充满液体形成红色的“蚊子包”;另一方面还会刺激感知神经细胞,产生刺痒感觉。所以造成“蚊子包”的不是蚊子,而是自己的免疫系统。抓挠“蚊子包”会刺激组胺不断分泌,让被咬皮肤之处越来越痒。所以被蚊子咬了尽量不要挠,万一抓破皮肤反而有感染的可能。此时,用盐水或牙膏涂抹在患处,可帮助迅速止痒。

  背景知识链接三:遭蚊子叮咬,用唾液止痒靠谱吗?

  人体的唾液80%以上是水,内含有限的有机物质包括消化酶、溶菌酶、胆固醇、黏蛋白。从化学成分看,这些物质并没有对抗组胺的效果。唾液微弱的杀菌抑菌的效果与其本身环境内的菌群含量来比,可以忽略不计。同时,人体口腔中大约含有500~1000种微生物,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口腔菌群”,这些微生物的和谐与平衡维护着口腔健康。当人体存在某些疾病时,其他病毒就可能现身于口腔中,最常见的是腮腺炎病毒。而那些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比如艾滋病病毒和疱疹病毒也会在感染后现身于人们的唾液中。蚊虫叮咬给人们的皮肤造成了创口,这时再用饱含病原体的唾液去涂抹创面,或许会诱发更严重的皮炎甚至是全身感染。事实上,有许多办法来止痒,唯独涂抹口水这种方式既不能止痒,又会增加创口感染的危险。

  图片来源/摄图网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星    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