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我的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我们等你回家!

2020-02-12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医者,时代英雄!

  世界医疗网(上海)特约记者 张逸报道 一批又一批上海医疗队驰援武汉,目前江城已集结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一万多名,呈现大决战的姿态。

  临行送别 深情一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是上海医学专家里第一个作为“国家队队员”奔赴武汉的。小年夜那天,他一接到国家卫健委指令,立即取消了澳大利亚家庭之旅,一小时后就启程动身。临别时,女儿与他深深一抱:“爸爸,我们等你回家!”


(纵有千般不舍万般艰难,含泪也要前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李庆云的妻子吴玉君和儿子也在等着李庆云凯旋归来。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李庆云原本计划一家人今年春节前往山西为父亲庆生,大年初十是老爷子的生日,假条交了,机票买了,可新型冠状病毒施虐,参与过2003年SARS战役的李庆云明白眼下疫情有多严重,他决定随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出发前和父亲打了个电话。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老爷子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他在电话里跟儿子说:“我们是普通人,想帮帮不了。你是国家培养的技术人才,你可以治病救人,帮助更多人,为人民服务,你必须去!”

  李庆云十岁的儿子曾日盼夜盼去老家为爷爷庆生。得知山西之行取消,不免有些遗憾,但也全力支持父亲的决定:“不去就不去了,春节里我和爷爷奶奶每天视频聊天吧。”

  大年初四,吴玉君将李庆云送到楼下,轻轻一句“保重”,十几年夫妻的默契尽在其中。

  危城之下 逆行向上

  大灾之时见大勇,大疫之中显大义。2月4日,华山医院急诊科党支部书记杨敏婕医生身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深红色“战袍”,佩戴印有“CHINA Health”和“华山”字样的徽章,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出征。这是一支坚强的队伍,这是一支光荣的队伍,有过前赴后继在汶川震后工作一百多天、以野战医院担负起当地60万民众医疗需求的经验,有过驰援菲律宾海燕台风、尼泊尔地震的海外救援经验,更有过无数次国内灾害救援的经验。正如这次华山救援队领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所言:“从1907年建院至今,只要国家需要,华山人始终在救死扶伤的前线,有一种精气神,叫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我们战斗力和团队协同能力是在一次次战斗中积累的,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急救先锋”杨敏婕有这样的底气。身为国际象棋一级运动员,她中学时每次参赛,上海市前三名十拿九稳。出人意料的是,当年的她放弃免试直升上海财经大学的机会,毅然报考上海医科大学,最终以全校第三名的好成绩进入上医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开始她的从医生涯。在她看来,没有哪个行业能像医学那样,深刻体会拯救生命的艰辛不易,亲眼目睹生离死别时的人性善恶。

  杨敏婕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一批专职急诊医生,当年身怀六甲,一直坚持到临产前一刻才从急救岗位上下来,产后刚3个月又迅速回到岗位上。现如今,她已是一个12岁、一个9岁儿子的母亲,尽管如此,这位清丽脱俗的“女战士”再一次把个人安危放置一边,把小家情感深埋心底,毅然前往抗疫前线。临行前老大凑到杨敏婕耳边轻声叮嘱:“妈妈照顾好病人,我会照顾好自己和弟弟的。妈妈要加油噢!”


(杨敏婕两个宝贝儿子为母亲加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杨敏婕同时出征的还有华山医院普外科陈进宏医生。陈进宏的妻子是一名眼科医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得知丈夫要进入疫区,她内心的不舍与担心最终只化成一句深情的叮嘱:“完成任务,安全回家。”

  早已心存默契,懂得彼此的心意,此时此刻,又何须多言?

  陈进宏的儿子目前在上海一所知名高中学习,是班长,也是学生会主席。因为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工作繁忙,他从小就养成了自我管理的能力。陈进宏抵达武汉后,他儿子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篇小文章:

  父亲去武汉了。

  早上十点半刚醒,朦朦胧胧正在洗漱,听到钥匙的声音,一向晚归的父亲回家了。父亲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我要去武汉了,回来拿行李。”

  一阵惊愕。

  早上九点的消息,下午一点半就出发。父亲是没有什么怨言的,这次天灾人祸确实到了关键的时候,他作为医生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但毕竟是去到疫区,我有些本能的担忧。我们不想对视——我们都怕看到对方水灵灵的眼睛,按他以前的话说“多没腔调”。

  道别非常简单。

  我出发了。

  注意安全。

  久违了的拥抱。

  关门。

  父子之间大概不需要也不擅长絮絮叨叨半天,我们都非擅长离别的人,一个拥抱足矣。

  从这一刻开始,每一个“武汉如何如何”,到我眼里都将变成“父亲如何如何”。愿疫情早日结束,愿父亲尽早凯旋。


(陈进宏坚守武汉)

  千里之外 情深义重

  武汉战“疫”与救援队之前经历过的任何实战和演练都不同,最难的不是争分夺秒、冲锋陷阵,最难的是守住防线,寸步不让。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日子,这是一场狭路相逢的战斗。上海医疗队队员们不是不知道危险,不是不知道艰苦,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坚定,凝聚着医者的古道热肠,呈现出上海的城市精神。

  穿上防护服,他们是医生,是战士,是英雄;但卸下装备,他们是父母,是子女,是普通人。

  在工作的间隙,汪伟会给家里打电话发微信,问一句家人是否安好,关照老人少出门,出门一定要戴上口罩,进了家门先清洗双手。

  汪伟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师。出发那天,家人都说要来送他,被他拒绝了,“等我凯旋的时候,你们来接我吧!”

  现如今,疫情救治任务超乎想象的繁重,面对众多的病员,汪伟暗自发誓:“你性命相托,我绝不退缩!”

  值完夜班,走出病区,汪伟打电话给妻子,关心女儿的学习。孩子今年初三,正是最紧张的关键时刻。妻子工作忙,本来孩子复习功课、迎接中考的事全靠汪伟下了班多操心,现在冲上一线战斗岗位,孩子的起居生活只能劳烦四个老人轮流来照顾。汪伟心里记挂着孩子的学习,让妻子叮嘱女儿抓紧时间做好作业。听着汪伟疲惫的声离,妻子让汪伟“早点休息,家里有我,女儿很懂事”。听说女儿知道父亲在前方拼命工作,从而自己抓紧学习,电话那一端,汪伟欣慰地笑了。


(一家人的合影被汪伟珍藏在手机里,这成为他战“疫”的动力)

  杨敏婕的丈夫是她的大学同窗校友,夫妻俩都经常出差,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便共享日历,如今杨敏婕离家战“疫”,丈夫便留守家中带娃。他说:“我把小家照顾好,就是对她最大的支持。”

  相隔近千公里,钟鸣的女儿心里记挂着武汉,记挂着父亲。她会问:“爸爸你平时不是说你很厉害吗?为什么这些危重的病人抢救不回来呀?”她也会隔空给父亲送去了祝福:“爸爸离开家已经十多天了,我非常想他。但是他在做非常重要的事情,我支持他!爸爸加油!中国加油!”

  李庆云的儿子每天给爸爸画一张全国疫情数据分析表,如果确诊数上升,就给李庆云打气“你们辛苦了”,如果出院人数增加,就说“病人们感激你们的付出”。

  在武汉的上海医务人员及其家人彼此牵挂。可也有的医疗队队员怕家人过多担心,谎称还在上海,有时候父母主动要求视频,她便赶紧戴好帽子找好背景,假装在上海的科室里。

  病树前头 万木逢春

  上海医疗队队员舍小家为大家的行为充满着新时代的英雄情怀,他们在抗疫中表现出来的那些难忘的爱与温暖必将被岁月铭记。

  2月7日,上海长宁区朱老师从电视新闻里看到中山医院第四批赴鄂医疗队出发的消息,眼尖的她看到队伍里有消化科李锋的身影。朱老师曾慕名找李医生诊治疾病,深感他的仁心医术非同一般。这次见他奔赴前线,朱老师委托世界医疗网转告李医生“务必保护好自己”。朱老师猜想李医生孩子还小,特别强调“如果需要帮忙照顾,尽管吩咐。医者,时代英雄!”


(李锋驰援武汉)

  2月8日元宵节的夜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急召第四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感染科陈澍教授第一个报名应征。他的同学、神经外科教授徐斌用“加油”的表情包为他壮行,并借用李白的《古朗月行》,作诗一首,送给已在武汉和即将前去武汉的同事们:

  今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东湖镜,飞在珞珈山。

  今夜月无仙,均已援武汉,

  白兔捣药成,急递金银潭。

  蝙蝠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雷火灭病毒,天人盼清安。

  阴精休沦惑,亿万心可观,

  忧来其如何,重上青云端。

  所有的人都在为支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加油”,也都期待着他们早日凯旋。问杨敏婕何时归家,她说,能坚持到战“疫”胜利就坚持吧。她告诉世界医疗网,这两天忙得昏天暗地的,若不是要提供与孩子的合影照,她根本没时间多想家里俩娃。“工作真的非常紧张非常辛苦,可如今的小别离,为的是将来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近日,意大利裔美国人Mario Cavolo的《对比美国H1N1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一文引得不少网友关注。他在文中写道:“疫情终将过去,春天的欢乐也终将到来。”而2月4日的出征仪式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医生作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发言,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不辱使命,带着所有人平安归来。”

  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你们负重前行,只为了守护我们的岁月静好。你们是时代的英雄,你们是上海的骄傲。我们等着你们平安归来!

  本文作者&供图:张    逸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张狮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