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突发心脏病越来越多,怎样做好防范于未然

2020-09-02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心脏是人体至关重要的脏器,其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从而维系生命。然而心脏一旦出现问题,形成心脏疾病,则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关爱心脏,先了解心脏及心脏疾病。

  8月18日,著名演员谢园于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61岁。他的突然离世令圈内以及喜欢他的影迷深感震惊和痛心。

  其实,近年有不少名人因突发心脏病离世,2007年6月23日,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在家中突发心脏病猝死,享年59岁;2008年10月18日,著名导演谢晋心源性猝死,享年85岁;2010年5月12日,腾讯女性频道专题主编于石泓因脑溢血离开人世,年仅37岁;2012年3月25日,意大利前国手博沃伦塔(bovolenta)在比赛中猝死,年仅37岁;2012年8月27日,央视著名足球评论员陶伟在济南突发心脏病猝死,享年46岁……

  在人们对生命突然消失感到扼腕叹息的同时,“心源性猝死”这个词也反复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关爱心脏,先了解心脏及心脏疾病

  心脏是人体至关重要的脏器,其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从而维系生命。然而心脏一旦出现问题,形成心脏疾病,则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常见的心脏疾病有:高血压性心脏病,因长期高血压所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由冠状动脉发生病变所引起;风湿性心脏病,A族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先天畸形等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尤其是青中年男性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上升最明显。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一种情况,曾经被认为是老年病的心肌梗塞,如今也频繁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有数据表明,我国中青年心肌梗塞患者已占8%。

  而无论上述哪种心脏疾病都有可能引起猝死。据统计,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病率为41.84/10万,每年的心源性猝死约54.4万例,相当于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发生猝死,也相当于每天有5驾飞机失事。一个人每天坐一次飞机,要3223年才遇上一次空难,而心脏疾病如此高的猝死率令人不得不防。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高危人群?

  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中,此前多数从未被确诊过心脏疾病,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要想了解自身的风险,可以通过一串简单的数字量表知晓:14065430268。这串数字的意思是:血压不能超过“140”,血糖不能超“6”,总胆固醇不能超“543”,吸烟应该为“0”,腰围女性不能超“两尺六”,男性不能超“两尺八”。如果您通过自检,发现自己有超标的项目,那么就得开始警惕心血管疾病了。

  男性大于55岁,女性大于65岁,且伴有以上危险因素中的1个及以上,就是高危人群。如果患有糖尿病或有直系亲属早发家族史危险度更高,需要进行冠心病风险的筛查。长期的精神紧张、长期口服避孕药物、偏好高糖高脂饮食的人也需注意。

  预防心脏病有哪些措施?

  预防心脏病,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这也是防猝死于未然。

  首先要从生活方式进行改变,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善待自己,生活规律,合理饮食,调节心理,心态平衡。

  饮食方面低盐,低油,低糖可以预防三高;少食多餐,不过饥或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控制体重以减少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

  运动方面,适度运动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还可以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和高血糖,并减轻压力。每天半小时有氧运动,或走一万步,都可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对于工作太繁忙,抽不出时间运动的人,也可以想办法,如把车停放在较远的地方,自己多走几步,走楼梯,少用电梯等。上班时也要注意加强运动,主动增加走路的机会。每坐半小时,就应站起来活动一下。

  习惯方面,在家里禁止吸烟,杜绝家人吸入二手烟和三手烟的机会。自己不吸烟,孩子也就不会吸烟。此外,了解自己的心脏有无风险,需要定期检查血糖、血压和胆固醇,计算体重指数,以确定体重没有超标。除了保持居家健康以外,还需保持职场健康。工作地点应该禁烟,大家应该互相监督,创造无烟环境;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的加班熬夜,如果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很容易导致心脏负担过重,心率增快。

  其次,还要掌握科学的保健常识。高血压患者从患病早期就应开始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缓和的降压药物;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千万不要突然停药,以免出现反跳而发生危险。患者若是发生心悸、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入院进行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及预防脑卒中发生。

  心律失常的危害:早搏<房颤<室颤

  心脏的跳动是有节奏、有规律、匀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心跳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原有的规律、节律和频率,这便出现了心律失常。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心律失常是最为严重的病症之一。在各类猝死中90%是心源性猝死,而心源性猝死病例中,80%的人是由于快速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即室颤引起的。

  那么心跳多少次才算正常?早搏、房颤、室颤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心跳由窦房结发起,因此医学上也把它称为窦性心律。教科书上定义的标准心跳频率为60~100次/分。超过100次/分叫做窦性心动过速;低于60次/分,叫做窦性心动过缓;节律不整齐则称之为窦性心律不齐。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心律,也包括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停搏、不齐等均是非正常心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律失常。但有很多患者在夜晚入睡后或休息时的心率会低于60次/分,在运动时或紧张时心率高于100次/分,但其实这也是正常的。所以,心率标准值只是一个参考数值。

  早搏、房颤、室颤是早已被人们熟知的三种心律失常。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心脏的跳动,但有时候心脏也会“顽皮”一下,患者可明显感觉到咚咚的跳动,这就是早搏了。早搏分功能性早搏和器质性早搏两种。正常人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吸烟、饮酒和喝咖啡的时候,都可能诱发早搏。这些早搏大多是功能性的,危险不大,并不会对人的寿命和日常活动产生影响,只要及时消除诱因,少抽烟少喝酒,放松精神,早搏自然会消失。器质性早搏往往合并有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因此必须对其根源性疾病进行治疗。另外,有些器质性早搏非常危险,比如一些特殊类型的室性早搏有可能演变成室速、室颤,危及生命。

  房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一般情况下,房颤本身不是一种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但房颤会增加卒中和栓塞的危险性,并可引起和加重心衰,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在临床中,它的发病率非常高,且多见于老年人,所以还是要引起注意的。

  室颤是最为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引起心源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当室颤发生时,心室发生不协调的、紊乱的蠕动,随即失去泵血功能,此时就可能出现抽搐、昏厥等症状,甚至会引发心脏骤停,导致猝死。这时需要立即除颤和急诊抢救,每延迟一分钟,患者存活的概率就会降低。

  “猝死”并不一定猝不及防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的主要防治方法,比如β受体阻滞剂是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减少心脏性猝死的重要药物之一,对于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患者更是如此。

  对于一部分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除了积极的药物治疗外,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仪可以对患者进行24小时监护,对恶性的心律失常作出及时诊断,并在体内除颤,这是预防猝死的可靠方法。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也是目前治疗心律失常不可缺少的方法,有些患者需要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虽然心源性猝死相对较难预防,但可以通过优化生活方式进行一定的健康干预。身体处于熬夜、抽烟、醉酒、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应激状态下,血管都会受到损害,生活中应回避这些危险因素。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缺乏医学指导的不当运动训练,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一大诱因。因此,如果有慢性病,应先到医院进行简单评估,看能否耐受新的运动项目。有长期运动习惯的人到达一定年龄,也应该到医院对心肺功能和骨关节系统进行评估,以调整运动量。普通人应进行以保障健康为目的的中等强度运动,不建议大众过多尝试极限运动。

  有些猝死源于过劳或者运动,本质都是透支了身体机能的极限。而大多数的猝死源于心脑血管疾病,如大面积的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主动脉瘤破裂、脑梗塞和脑出血等。所以,高危人群尤其是中年人应该关注身体的预警信号。

  一半以上的心脏病发作,通常都会有一些警示信号,比如胸闷、胸痛、憋气、胸口不舒服、疼痛、上腹部不适、全身乏力等。胸痛常位于胸部中间,或偏左。有时候会放射到左背部和下颌部。常常伴有呼吸困难冷汗、面色苍白、恐惧、头晕或呕吐等。

  需注意的是,很多原因都会引起胸痛,当发生持续胸痛时,患者应该第一时间拨打120,呼叫周围的人及时帮助救治。不要自己随便用药,硝酸甘油和阿司匹林不适合所有胸痛患者,万一有反指征,比如:严重低血压,或主动脉夹层,则会加剧病情,危及生命。

  急、慢性胸痛都需到胸痛中心治疗,通过药物干预,可以延缓其发病时间,例如未干预情况下,可能五年发病,经系统治疗后可能10年或20年才发病,这对患者来说获益极大。

  院外急救: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

  心源性猝死发生时,只要抢救及时、准确,病人是有望得救的。急救开始的时间越早,存活率就越高。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心跳骤停4分钟之内开始急救,存活率可达50%;超过10分钟,存活的可能性极小。而且,当心跳停止后,血液循环随之终止,由于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血液循环终止4~6分钟后,脑细胞缺氧坏死,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此时即使抢救存活,也是“植物人”。

  这时目击者应首先进行心肺复苏,为医务人员到现场抢救赢得时间。欧洲目击者心肺复苏可以达到60%,但是我国公众心肺复苏普及率很低,现场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更是非常少见。据统计,我国有87.7%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因此,学会并准确地对猝死者施行心脏复苏急救术和使用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简称AED)非常重要。

  上文已经提到,80%的猝死主要原因是室颤,及时除颤是迄今公认制止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对于院外发生的猝死,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简称AED)的推广使用,对于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

  医学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发生1分钟内进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3分钟内进行,存活率达70%,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则下降7%-10%。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有很大的概率能够挽救生命。

  AED的本身就是设计给非专业人士用的,通常仅需要开启电源、将贴片贴至患者身上,AED便会自动分析心律,判定是否需要电击,操作者只要依照机器的指示执行,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但是目前我国AED还非常不普及,仅有少数公共场所有配置。因此我国在院外发生的猝死救治成功率仅有1%,而在美国成功率已接近40%。

  链接:心脏复苏急救术具体操作步骤

  1.将病人平卧于木板或水泥地上。

  2.打开气道。抢救者用一只手掌放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向下压,使患者头向后仰,另一只手的食、中指将患者下巴向前抬起。

  3.人工呼吸。抢救者用放在患者前额上的那只手的拇、食指夹住病人鼻翼,作口对口密封吹气,以每分钟16次的速度进行。第一次可作2次吹气,使已萎缩的肺张开。吹气见效的特征是看到患者胸部起伏,患者呼气时可听见并感觉到有气体逸出。

  4.人工循环。抢救者一手的掌根放在病人胸骨中下1/3处(一般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另一手掌叠放在上,双手垂直向下压。按压与放松时间应相等。每分钟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按压深度3~5厘米。

  本文作者:江映雪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蓝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