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人生若只如初见,飘落红尘笑如烟

2020-09-30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谁能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笔,能画出一双双不流泪的眼睛。”

  2020年9月10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举办了“叙事汇”叙事医学征文展示暨教师节庆祝活动。我院有4篇征文在评比中脱颖而出,其中老年科曹锦秀医师(右二)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喜获叙事医学征文最佳人气奖。

  在生老病死面前,如何在敏感情绪与冰冷医学之间找到平衡?让我们跟随医护的脚步,静静聆听病房里的真实故事,体会曲折坎坷中的生命关怀,感受百感交集中的医患温度。

  《人生若只如初见》节选

  人生若只如初见,飘落红尘笑如烟。

  杨洋,一个家庭的主心骨,虽已年至花甲,但上有老、下有小的他,对生活不敢有一丝松懈。现在回想起杨洋在治疗过程中,我遇到的人和事,心中还会泛起一阵涟漪。

  “小秀,值班啊,来看个病人,右侧肢体无力2小时”。深冬的医院被浓浓的雾霾笼罩在黑夜里,让人透不过气来,我内心有种不好的预感。

  不出所料,等我赶到医院时,看见急诊室里人满为患,我绕开层层的人群,直接走向轮班的老师,他见我走近,没有说话,只是抬手指了指躺在诊室对面平车上的中年男人,然后又继续低头处理手头的病人——这好像已经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打招呼的方式。我点点头,走向病人,刚迈出几步,身边一下子围过来一大家子人,他们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小心翼翼地维持与我的距离,生怕打扰到我的工作,同时一双双眼睛上下盯着我。其中一双深陷在皱纹深处的眼睛,极力地睁着,努力望着我,打量着这个就要治疗他们宝贝儿子的小姑娘,到底有没有两把刷子——这就是杨爷爷;另一双眼睛则浸润在无尽的泪水中,好像要向我诉说很多很多,却欲言又止,只有抽泣的声音伴随着胸廓的起伏,这让老太太有些站立不稳,仿佛下一秒晕倒的就可能是她。

  接下来的几天,杨洋都在一点点恢复,倒是没有留下大病初愈的抑郁感,每天和病房里的病友吹牛谈笑,只有老爷子和老太太来的时候,异常安静。有一次,老太太和老爷子携手推开了办公室的门,道过感谢后,问我是不是有时间跟她聊一聊,我寻常讲述了一下杨洋发病可能的原由,告诉他们除了规律用药以外,要戒烟戒酒、多运动、清淡饮食,告诉他们预防大于治疗,不然以后还有再梗的风险。老太太听后,忽然开始嚎啕大哭,诉说自己不能白发人送黑发人。作为医生,我只能安慰着,她哭了一个小时。以至于之后杨洋再来复诊大家第一想起的都是这个爱护儿子的白发老太太。

  一年后,杨洋来病房找我,我挺惊讶的,正常情况下他都会按约定隔一周五来我门诊复诊,按他的话说,一则为了配药,二则让我看看他,他心里有保障。可是他已经有3个月没来了,突然过来找我,我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了?”“不是我,我妈在急诊”。我跟着他到急诊,只见老太太昏迷、肢体瘫痪,急诊建立了绿色通道,头CT是脑出血,脑外科建议手术治疗,但是风险极高。“我们不做”,杨洋抱头蹲在急诊医生办公室门口呜呜地哭。“我爸两个月前心梗做手术死在了手术台上,我妈每天每夜的哭才会这样的,我们不做…”他的妻子在身旁一下一下的抚慰着他的后背,示意他振作,也像给他勇气和力量。这时我也才知道,那个眼神犀利、沉稳睿智的老爷子离开了。

  最后,杨洋还是签了手术同意书。之后,张老太太在急诊的抢救室里安然的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段路,心率血压急剧下降的时候,杨洋被问及要不要做人工心外按压、机械通气进行抢救时,说“不想妈妈再受苦,她肯定想漂漂亮亮地去见爸爸。”85岁的张奶奶含笑离世,追随于他的丈夫——不久前在手术台上离世的杨爷爷,安然相聚于另一片乐土。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在很多个深夜,我都会想起杨洋一家,想起每一位病人的眼睛,想起他们的欢声与笑语,想起他们一次次的相聚与离别。有句歌词我记了很久——“谁能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笔,能画出一双双不流泪的眼睛”,也许我生命中最大的追求就在于此,留住世界上一纵即逝的光阴,让所有美丽从此不再凋零。

  本文作者/曹锦秀(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老年科)

  本文供稿/上海八院宣传之窗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陈    琦